“药物经济学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药物经济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桑国卫在10月19日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如是说。
介入医改备受关注
“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近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及的这短短十几个字,在医药界掀起轩然大波。
何谓药物经济性?相关学者解释说,药物经济性是指药物的“价值”,是药物“功能”与“成本”之比。在此,药物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等广义概念上的质量与疗效,主要体现在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性能方面;药物的“成本”则指药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因此,药物经济性是指药物的质量、疗效等性能与药品寿命周期成本之比,属于药物经济学研究范畴。而药物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效果处方为主要宗旨的应用科学。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先军表示,目前医疗保险还存在着“别人点菜、别人定价、别人吃饭、我们掏钱”的情况,还有研究药物成本、定价时遇到的很多问题,这些该如何解决?单凭药物生产的直接成本定价,企业缺乏正常利润,没有资金继续投入,可能会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药物经济学研究专题研讨会上,参会代表吴先生快速记录着专家的发言,并在茶歇时间向专家咨询。他告诉记者,企业对此非常重视。一方面,医药政策的变化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另外,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虽然会产生一定的额外花费,但可降低更多风险。
与会专家表示,药物经济学贯穿药品整个过程,并且其中各环节具有相关性。在新药立项初期就需要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评价其研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以及药品在使用和使用后的耗费等。在研发费用不断高涨,新药发现越来越困难的今天,越早进行药品成本-效果分析,在更早的阶段将不具上市潜力的化合物淘汰,就可能节约更多成本;而在生产阶段进行经济学评价,投入较高的成本用于实施GMP,就可让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进一步保证和提高,从而降低药品的使用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