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全球约有4亿慢性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性肝脏疾病。
HBV感染持续存在的基础是其复制的模版cccDNA。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类似物,对肝细胞内的cccDNA都没有直接作用,cccDNA的消失主要靠机体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以及长期病毒复制抑制所导致的cccDNA库的耗竭,或非细胞溶解效应,即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等的作用。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抗病毒治疗联合增强或恢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长期控制HBV感染的基本策略。
目前治疗HBV感染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A)。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干扰素还是NA,治疗基线时的ALT水平和治疗应答有密切关系,即ALT水平越高,治疗应答和HBeAg血清转换率越高。提示机体免疫状态在治疗应答中的重要地位。选择ALT水平高的患者开始治疗是目前提高其应答率的可行办法。胸腺素α1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提高T细胞分化成熟能力、抑制T细胞的凋亡、促进Th1细胞因子释放和增加肝细胞MHC-1类分子表达等,具有一定疗效,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以疫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治疗性疫苗是通过某种途径来弥补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我国目前有两种HBV治疗性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分别是闻玉梅院士研究的免疫复合物治疗性疫苗和吴玉章等研发的多肽治疗性疫苗。
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在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反应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FN-α及IL-2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采用IFN-α重组高纯度细胞因子治疗乙型肝炎、生殖器疱疹等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病毒性疾病的细胞生物治疗发展迅速。如在树突细胞(DC)的过继治疗中,IL-12的刺激不仅影响DC的表型和功能,而且还对DC活化特异性T细胞作用有一定的影响,有学者设法使DC表达IL-12的基因,以改善DC的功能或使之活化。研究证明,在病毒慢性感染者体内,特异性T细胞的杀伤活性非常弱,回输具有病毒特异性的CTL能清除体内病毒。近来,已有报道给骨髓移植患者输入体外扩增CMV特异性CTL细胞,能够有效控制CMV复制。
以抗原递呈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慢性病毒性感染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抗原递呈细胞(APC)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和递呈抗原信号。我们研究发现,在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中,DC的表型及功能均异常,表现为参与刺激信号传导的表面分子表达下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促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其究竟是病毒感染所致的结果,还是导致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是采用病毒抗原多肽在体外刺激DC,可大大提高对病毒抗原的递呈,激发特异性CTL的免疫应答反应。另外,一些佐剂也可在体外显著改善DC的表型和功能。这些通过体外刺激恢复并改善DC功能的研究,为基于抗原递呈细胞的临床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但应用DC介导的免疫治疗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感染者DC状态功能低下究竟是感染的原因还是结果?哪种抗原或多肽是最佳刺激抗原?其剂量和作用时间如何?输注到体内的DC能否有效发挥预期的作用?
其他免疫相关的治疗
有研究者给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含有HBsAg+preSl+preS2的疫苗,3次/周,治疗20~30 周。结果28例患者出现应答,15例病毒载量明显下降,12例组织学改善明显,11例HBeAg阴转并发现T细胞应答反应。新近日本学者报告,拉米夫定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取得一定效果。72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12个月,其中15例(9例HBeAg阳性、6例HBeAg阴性)接受20 μg 乙肝疫苗皮下注射每2周1次,共12次。结果联合组9例HBeAg阳性者治疗结束时HBV DNA 均阴转,而拉米夫定组31例HBeAg阳性者中仅15例阴转;联合组血清转换发生率为56%,拉米夫定组为16%。拉米夫定组57例患者,停药后10例HBV DNA阳转,且4例出现肝炎发作,而联合组未发现此现象,提示疫苗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提高持久应答和血清转换率。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