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多各方讨论和修订,新医改方案即将揭开面纱。
从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6部门组成)有关人士处获悉,新医改方案有望在月底之前公布,再次征求公众意见。该方案包括四大核心内容,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改革框架基本成型。
据上述人士透露,即将公布的方案不仅明晰了新医改远期目标: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还明确了近期医改的五大重点:扩大医保覆盖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位参与方案征求意见的有关专家向本报记者介绍,修订版本的医改方案最大特点是融合了各方意见,并且留出了地方践行改革的多项选择空间和余地,如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收支两条线还是购买服务”,地方均可自主选择。
然而,上述医改协调小组人士透露,新医改方案中对包括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等在内的公立医院改革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解决办法是,地方自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定细则。
四大体系改革图景
据上述人士透露,修订版本的新医改方案,吸纳了多方建言,包括学术机构提交的9套方案,最终由医疗协调小组统筹而成。
从方案制定起始,包括免疫、传染病防治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思路就已达成了共识。即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公众“买单”公共卫生服务。
而未来医改在此领域所要做的是: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到农村、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等。
相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何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是新医改中最富争议、最难下改革“药方”的领域,即谁是提供公众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民营还是公立?各层次医院职能定位怎样?如何分工?
“一般性质的医疗服务提供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是最终意见。”上述参与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专家表示,最后“定版”的医改方案里,对于重构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路是: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如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而这两者是未来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和设备购入、医务人员财政经费保障等。
怎样使得患者就医“下沉”到基层医院,方案提出了措施:“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
“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也有所提及。”上述专家称,之前讨论比较多的首诊和转诊制被写入医改方案中,但具体落实肯定是长期命题。
除此,新方案也给出了未来医疗服务体系框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和改革医疗服务体系一样,新医改的另一个重点改革目标是:药品供应体系也将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对此,方案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引擎此领域改革。
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因此,为了保证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医改方案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
“基本药物全部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且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上述专家表示。
医改方案对医保体系也给出了政策目标:全民医保,即城镇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等三领域医保继续扩大覆盖面、最终实现三制度统一,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保管理体系。
方案“调和”各方意见
此次医改方案的修订,是各方意见调和的结果。
其中,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一直是医改路径之争的核心问题,方案在“投入机制”政策设计中,给出了“融合”解决之道,即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即直接补助医疗机构)和需求方(补贴公众参加医疗保险)。
实质上,供需之争体现了卫生筹资体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路径之争。简单而言,就是医疗费用从哪里来?医疗服务如何提供?
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界两种观点之争。北京大学、国研中心等被认为是“补供方”的典型代表,而北师大等研究机构则是旗帜鲜明“补需方”的支持者。与此对应,公立医院恢复公益性、低价高质提供医疗服务,医保第三方购买医疗服务,成为各自构想的医疗服务体系。
“两方都补,只是补供方的范围缩小到了基层医疗机构。”上述参加征求意见的专家表示,方案最终把补供方“落定”在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即政府财政投入这类医院,使其正常运行。
而对于其他公立医院,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原有的财政补助,也不会减少。”上述专家分析,现有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上,仍会继续得到相应财政投入,但不会所有医院都投入,重点倾向领域是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