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军团的优异成绩激发了市民健身热情,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健身锻炼存在误区,一方面是宁可花钱去健身房锻炼,使健身场所火爆异常;另一方面则是多数市民并不愿意在平日进行散步、爬楼等日常锻炼。
市民锻炼习惯遭遇两极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本市锻炼场所生意火爆,虽然时近中午,但多家体育馆、健身馆内仍然是人满为患,馆内的设施多数都已被人占用,几十个正在健身锻炼的市民个个大汗淋漓。但相对于健身馆内市民高涨的锻炼热情,许多人却不愿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一位每周都参加健身的市民告诉记者,他除了去健身馆锻炼外,平时几乎不怎样锻炼,“现在出门有车、上楼有电梯,像把锻炼融入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自己并不愿意去做。”记者在华苑小区采访时发现,在晚上和早晨这两个时段,出来散步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青年人所占比重很少。
日常锻炼效果遭质疑
当记者向部分市民问及为何不愿把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时,许多市民却反问道,这样的活动算锻炼吗?这样的锻炼能有效果吗?市民郝先生告诉记者,相比起平日里以步代车、不坐电梯改爬楼的锻炼形式,他觉得还是去健身馆流一身汗来的实在。“流汗就表明脂肪在消耗,但平日里像走路上班等运动却并没有这种流汗的效果。”郝先生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另一位尝试过爬楼的市民也表示,自己中途放弃的重要原因主要就是看不到实际效果,“像爬楼这种活动在保持现有身材时可能还有用,但如果要锻炼身体或减肥还是要靠去体育馆和健身房锻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存在此种认识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坚持锻炼可保健康
那么,像爬楼、以步代车这样的运动到底是不是人们所想象得那样无用呢?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介绍,市民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运动量的分级来说,爬楼、以步代车等运动属于中度运动,比骑车、跳舞、做操的运动量还要大;从人体健康所需的运动量来说,上班走着到公司,下班散步半个小时再回家;回家不乘电梯,走楼梯,二者选其一就能起到强健体形、预防慢性病、保持健康的效果。而且把运动融入生活当中相对于每周定期去健身馆、体育馆锻炼,更适合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人们,以步代车、爬楼是每个上班族每天都可以做的,更容易形成长期持久的习惯。而且还能省不少钱,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 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