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2005年医改宣布失败之初,就带来了两条改革思路的争论。其中卫生部专家多提出医改失败原因是由于过度市场化。此后的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强调公益性。
而以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顾昕等为代表的“市场派”,则主张“政府在一个市场体系中扮演该扮演的角色,顺着市场来,谈不上政府主导市场”。
这两条思路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改革思路。前者主张政府主导医疗服务,具体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实行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后者提倡政府主导医保,医疗服务放开,对公立医院进行“药品最高限价”,医院民营化。
两种争论相持不下,以致医改领导小组到各地征求意见时也出现了有趣现象。顾昕告诉本刊记者,地方官员摸不清上面的意图,但每个省都得拿出修改意见,就有一个省递交了“行政化”、“市场化”两个方案。
据悉,新医改方案很可能并未显示出哪种意见占据上风。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例,卫生部起初主张的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的改革思路并未落实,而公立医院改革则只有一些原则性意见,鼓励地方在未来三年内积极试点。
“公立医院改革恐怕仍是模糊地带。”顾昕这样评价。
不过,多位专家对新医改方案中的全民医保制度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这一改革思路提出时一度遭遇全面质疑,而今,全民医保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财政投入大头补贴患者
新一轮医改中,加大政府医疗投入是一个共识,但财政投入是补供方(医院)还是补需方(病人)也一直存在争论。此前,卫生部一直提出补供方,而财政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倾向于补需方。
2007年两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表示,医疗领域中的问题绝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只有把政府投入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
在同样的场合,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高强也随即回应:“光增加投入,不转变机制,达不到医改的预期目标。”
据参与方案制定的专家估计,新医改方案里财政投入的大头还是给了需方。方案预计,未来三年内为深化医疗改革共投入保障经费8500亿元。而专家估算,在每年2800亿中,将有1300亿到1400亿用于支付全民医保,200亿投入到公共卫生,剩下1300亿用于补供方,有700亿元主要用于在未来三年内扩建、改建2000所县医院、建设2.9万所乡镇卫生院并扶持村卫生室建设。
最终剩下的500亿元将用在公立医院上,但此部分费用是否为现有补助基础上新增经费尚不明晰。
医改方案起草修改中,由于是多部门分头起草,汇总讨论,争论很常见。
据一位参与其中的专家称,在征求意见阶段的一个基本药物制度论坛上,发改委、卫生部官员和各协会专家代表都在场,分管药店的医药商业协会一位人士演讲时措辞激烈,直指卫生部的改革思路有维护部门利益之嫌:“社区你们搞,公立医院你们建,政府出钱补贴,让药品零差价,不就是想把药店都挤走吗?这么改,还要不要市场?还有任何公平可言吗?”
据这位专家称,在座的卫生部一位处长情绪也很激动。“没想到公共政策还能吵成这样。”
“最终,新医改方案可能以全面的表述,为各种改革留下空间。”顾昕说。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