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健康养生 > 预防保健 > 正文
心衰防治的现代观念:早期干预、重在预防
www.yongyao.net  2009-2-23 17:07:55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当前,心力衰竭(心衰)已成为全球心血管领域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衰患病率为0.9%,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且人群分布与主要发病因素(冠心病和高血压)相一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及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流行,心衰患病率不断攀升。

《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因此,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心衰防治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衰发病率与死亡率,无疑是临床工作的当务之急。    

心衰病理生理 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兴奋和心肌重构成为主角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心肌损害在病程中不断加重,大致分为3个过程。

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在心肌初始损伤后过度激活,随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兴奋性异常增高,激活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间质纤维化、心脏负荷增加。

心肌重构 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的长期、慢性激活,可改变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造成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增加、坏死及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和降解增加。临床表现为心肌质量增加、心室容量增大及形状改变。

心衰 心肌重构与心功能降低反过来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功能障碍,出现收缩或舒张功能衰竭,或两者兼而有之。心衰一旦从无症状进入有症状阶段后,病情加速发展,直至出现终末期心衰。    

心衰临床过程 划分阶段、防治结合、开创先河

“心血管事件链”概念 心衰发展过程构成了从多种危险因素至终末期心衰的完整“心血管事件链”(图1)。此概念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转归密切结合,表明积极干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肥胖等),有可能避免或延缓心血管疾病及严重事件的发生。该里程碑意义的全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的格局和思路,更强调防治结合的重要性。

心衰阶段划分 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将心衰全过程分为A、B、C和D 4个阶段,体现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核心思想,迅速被学界普遍采纳。我国《指南》也采用了该阶段划分法。

阶段A:仅有各种危险因素,尚无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也无心衰临床表现。阶段B:已有结构性心脏病如左室肥厚、心肌梗死等,但尚未出现心衰临床表现。阶段C(临床心衰阶段):此时已有结构性心脏病,且既往或目前有心衰临床表现。阶段D(终末期或难治性心衰阶段):特点是患者虽经积极内科治疗,但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短于半年。

心衰阶段划分的临床意义 心衰阶段划分与NYHA分级完全不同,前者立足于心衰演变全过程,而后者主要根据患者当前心功能状况进行界定。心衰阶段划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贯彻了“心血管事件链”概念,将防治结合,强调临床医师应积极处理阶段A患者,防止其演变到阶段B;对已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则要积极干预,延缓或防止其演变成伴临床表现的心衰(阶段C)。

来源:医师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