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指出,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并非真正公立,“我们的‘公立医院’,国家投入的部分只占10%,医院需要自筹90%的资金,这些资金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从患者身上来的。这样的投入水平,自然使得患者负担沉重。”
几天之前,数位医药卫生界委员提出“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此语荒谬不值一驳。吴明江此次“爆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该问题的全新视角——当患者需要负担医院90%的生存发展资金时,看病岂能不贵,又怎会不难?
就目前来看,“公立医院”仅仅体现在创办之初,而没有贯穿医院的运行始终。由于投入不足,从而使医院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严重分裂,乃至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名正言顺地追逐利润,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逐步攀升。在此过程中,“以药养医”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看病贵早已使人苦不堪言,而令公众难以承受的又岂止是药费?
众所周知,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收入、诊疗服务收入、政府补贴三部分。三者之间显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斩断药品收入必然意味着需要提高诊疗收入,或者加大政府补贴。不无遗憾的是,新医改方案率先选择了前者。显而易见,无论“以药养医”还是“以技养医”,实际上都是“以患养医”,加大财政投入的缺席,使得医改更像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博弈。只要医院依旧存在资金缺口,患者就必须为此“埋单”,变换收费名目又能减轻他们多少实际负担呢?
公众炮轰“以药养医”,不仅仅是想取消药价加成,更是在呼唤一种合理的医疗成本分担,以减轻自己的医疗负担。改革医疗体制沉疴,首先就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政府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健康发展、体现出其公益属性。如果“以患养医”式管理思维不能得以真正改变,纵使取消了“以药养医”也是枉然——既然医院依旧要靠患者来养,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养显然并不重要。
来源:重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