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卫生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主办的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国际研讨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会议将总结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为进一步沟通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措施和经验问题搭建国际社会交流平台。
据介绍,本次大会的参会代表和专家讲就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指挥协调、医疗救治、卫生防疫、伤员康复、后勤保障、风险沟通、恢复重建、心理卫生服务等议题进行专题交流和讨论。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及时有效的卫生应急管理可以将灾害对人类生命的危害降低到最低。”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目前,中国各级卫生部门应对巨灾的机制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此我们将通过制定和实施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和发展规划,努力加强国家级区域性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加强灾害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对巨灾的医药应急物资储备。”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中国卫生部目前正筹划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救援中心,以便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伤亡事件时承担伤员现场救治、转运和重症伤员救治工作,从而有效降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伤员死亡率和残疾率。有关部门指出,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在集中救治病人、调配医药物资等方面示出的作用,表明这些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在应急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国家级区域医疗救援中心应该是目前卫生部工作的一个重点,物资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位来自湖南卫生主管部门的参会代表透露说,卫生部门将依托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全国分片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援中心。据悉,这些中心将扩建备用床位,配备野战医院设施装备及空中运输停机坪、交通和通讯等卫生应急必要的后勤保障设备,平时承担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装备保藏管理等任务,以及开展灾难医学研究和灾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