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近日在苏州成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也于同期正式启动。2010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年。然而,在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隐忧,专家指出根治生物医药产业“弱小症”须对症下药。
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燎原之势
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年来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之一。为此,全国各地均在大力推进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星星之火”正在中国大地上呈现燎原之势。
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已近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11.5%,形成了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医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表示,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到2012年底,该市将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此外,上海市还要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
北京市为实现未来3年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上千亿元的目标,近日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即G20工程。通过对17家规模企业和6家潜力企业的扶持,积蓄产业发展能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重庆市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1亿元打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100项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促成在研新药10-15个实现产业化,重点改造大品种15-20个,力争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将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表示。
高歌猛进背后暗藏隐忧
生物医药产业以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点,成为全球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提升了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化新药研发队伍,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尽管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其向高、精、尖方向挺进,突出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和核心优势企业少两个方面的“弱小症”。
——自主创新能力弱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效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命脉,由此,在药物研发中居主体地位的企业的高额研发投入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缺少大型核心企业和相关投融资渠道,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投入资金不足,导致难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目前,我国的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中药制剂工艺水平质量标准及研究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统计表明,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本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均为仿制。
在创新人才方面,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尤其缺少掌握国际前沿进展和关键技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型人才。
- 2007.12.19
- 2009.06.03
- 2009.06.02
- 2008.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