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俄罗斯组织的“火星-500”试验即将于6月3日展开,这将是人类首次模拟前往火星的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入选成为志愿者。在520天的试验期中,他将与其他国家的5名志愿者一起在550立方米的密闭空间里模拟“奔赴火星”。负责中方参试项目的总设计师李莹辉向《环球时报》记者详细讲述了此次试验的特殊性,并介绍了中国在试验中主导的三大项目。
参试项目独具中国特色
环球时报:听说中国也有三个项目参加试验,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李莹辉:我们三个项目是经过充分考虑和精心准备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是中医辨证研究。主要利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手段,对长期密闭环境下人体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这涉及到将来星际探索过程中我们能否拥有中国特有的医学技术和经验。在以往的航天任务中,也发现中医药在载人航天中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采取了现代化的中医诊疗手段,通过中医四诊仪完成望闻问切工作,就是把志愿者的舌相、面相通过四诊仪记录下来,将数据传递出来再进行分析。
第二个项目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也就是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人的生物节律和应激水平如何变化。大家都知道,日升而起,日落而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24小时的太阳节律。到了密闭舱内,人的节律会发生变化。这种节律变化对内分泌有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生理功能,但具体影响是什么, 现在大家谁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项目一提出来,各国都有共鸣,我们对这个项目也非常关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问题。项目主要通过采集志愿者的唾液、尿液和血液等指标,来研究人体的节律变化和应激水平。
第三个方向也是很有意思的课题。这次试验可能是国际航天界在这么长时间里首次由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共同开展的,有西欧人、亚洲人,还有俄罗斯人,所以我们第三个项目是研究密闭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对志愿者非言语交流的影响。人们很多时候的沟通手段是语言,但在长期封闭环境下,非语言交流会更加突出。人高兴时会拍拍肩、不高兴时会甩手,这就是一种情绪表达和反应,属于非语言交流。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在舱里不同时间、不同场景进行录像,并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观察大家的行为特征有无变化。当然也有心理问卷量表,要求志愿者回答。
- 2010.03.23
- 2010.03.30
- 2010.03.27
-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