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前移
或许此次蒿草涨价不会重演“蒿贱伤农”的故事,但终究难掩长久以来的产业困局。作为蒿草的原产地以及青蒿素单方、复方药品的原研国,中国却一直处在青蒿产业链的低端,“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就是当前国内青蒿产业的写照。如何延伸蒿草衍生物的附加值,让中国的制剂在国际利益分配上掌握主动成为了业内热议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蒿草抢购再次将印度抗疟药企推到了我们的面前。然而,这还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次来说,低价抢购蒿草只是印度青蒿类仿制药企的一种战术,而其在国际抗疟药市场上的步步紧逼更让人担忧。
上述专家表示,不论从符合欧盟、FDA的标准来看,还是从国际市场的开拓和销售来看,印度青蒿制剂类产品的水平比国内企业相对都要高,而且其国内政策宽松,批文速度快。有数据显示,印度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压低青蒿素原料的价格,用价格换市场,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2009年,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2%。在前有诺华挡道,后有印度紧逼的处境下,国内青蒿素产业创新突围刻不容缓。
“国内企业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注册审批周期太长,等到批文审批下来,市场已经变了。这等于抬高了国内企业青蒿制剂的出口门槛,比如我们生产的制剂衍生物,质量和价格都有优势,但等到文号审批下来,市场又变了。基本上只能无奈放弃,企业也因此不敢做长期投资。”林汀说。
林汀进一步分析指出,国家政策扶持的导向应多头并进,多培养几个制剂供应商,如果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去开拓国际市场,和印度企业竞争,在数量上就已经吃亏了。
而要将中国的青蒿素产业重心向下游制剂转移,并拓展国际市场,注册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大挑战。昆明某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人士表示,当前国内青蒿素制剂企业出口主要靠自己在国外注册和销售,大多针对私立市场。然而,公立市场是当前国际青蒿素产品的主流市场。眼下,科技创新,加强对国际游戏规则的了解,增强国际沟通能力,增强在相关政策制定上的话语权,都是国内青蒿素制剂企业的“必修课”。
“一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通过WHO预认证,抢占公立市场;另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以瞄准私立市场,通过精耕细作取胜。当然,这还需要政府为企业顺利通过国际认证铺路搭桥,提供更有效的咨询和帮助。”该人士与宋建平都如此认为。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市政府已向商务部递交申请,力争将重庆市的青蒿产业纳入重点出口行业进行管理,并起草了《规范和促进重庆青蒿产业发展的意见》报该市政府审定后颁布执行。显然,提高青蒿素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同样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尽管前路还很长,但毕竟已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