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其中开展最多的是肾移植,累计共8万多例,目前每年肾移植手术6000例左右。这是第八届亚洲移植免疫论坛传递的信息。该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承办。会上,中国顶级肾移植专家表示,肾移植后1年,器官存活率高达90%,但10年的存活率仅为40%,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成为肾移植专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使正常的肾脏丧失了它的功能,人要想再继续活下去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透析,病人通过透析去除体内毒素;再有就是肾移植。通常,病人是在紧急情况下先接受透析,然后等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有了合适的供体再做肾脏移植。
“肾移植之后,移植物(新的肾脏)一年内的存活率在90%左右,3-5年是60%-70%,但十年的长期存活率仍在40%左右徘徊。”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主任委员唐孝达教授表示,“肾移植手术后,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但免疫抑制剂使用不当则会对移植物造成严重影响。”
在众多器官移植中,新移植的肾脏存活率远远高于器官。唐教授说,若第一次移植的肾脏坏掉了,还可以继续透析,接着可以接受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肾移植。但是肝脏和心脏移植则不可能做到这点。
目前,肾移植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对于活体捐肾存在很大争议。“按照供体的来源分,可为尸体和活体。”唐教授说,“我国现在肾移植供体来源仍以尸体为主。根据我国有关法规,活体只能用直系亲属三代的供体,但关于活体器官移植存有争论,法国提倡最好不要用活体捐肾,因为使用活体的捐肾很可能一个病人变成两个病人。”
据有关研究表明,12%的捐肾者10年内会出现肾功能减退。一些捐肾者在肾切除后,可能会出现慢性肾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发病率会增高。唐孝达认为,尽管大家都说捐一个肾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始终有潜在风险,所以,活体捐肾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