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新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要点解析
www.yongyao.net  2010-12-17 15:29:46  来源:用药安全网整理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中HbsAg的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此,两学会又在200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并推出了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与2005年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流行病学数据、乙肝自然史、治疗的总体目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HBeAg阳性慢性乙肝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和停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更新。新指南对乙肝疫苗的种类、注射剂量、次数、接种对象做了详细说明。就治疗而言,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据医学论坛网报道,在12月10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就2010版指南的特点进行了说明,他着重阐述了新指南中的以下特点。

一、 流行病学数据更新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以往这一数字为9.75%),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慢性HBV感染者较以前的约1.2亿人减少了近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减少约1000万例。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标准,我国由HBsAg的高流行区(≥8%)转变为中等流行区。

二、 将乙肝自然史分为4期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但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三、侧重了“预防为主”的内容

与国外的指南相比,这部新指南根据我国的国情,侧重了“预防为主”的内容,新指南对乙肝疫苗的种类、注射剂量、次数、接种对象做了详细说明。强调剂量10 μg和(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首针注射乙肝疫苗,提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对低应答或无应答者可注射60 μg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据贾教授介绍,我国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疫苗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

四、确定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五、 明确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避免过度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一般适应证包括:

(1) HBeAg 阳性者,HBV DNA≥105 拷贝/m l(104 IU/ml);HBeAg阴性者,HBV DNA≥104 拷贝/m l(103 IU/ml);(2) 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3) 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贾教授解释说,在(2)中之所以强调ALT≥2×ULN,是为了既要保证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也要避免过度治疗。

指南还对HBV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进行了界定。

六、 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单独说明

就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指南单独列专题加以说明。对治疗前相关指标的基线检测、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定期监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指出,核苷(酸)类似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等,应引起关注。建议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以减少风险。对治疗中出现血肌酐、CK或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并伴相应临床表现者如全身情况变差、明显肌、肌无力等症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尿毒症、肌炎、横纹肌溶解或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

七、 HBeAg阳性慢性乙肝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和停药标准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