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院组织(IAP)、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IUMS)、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和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共同举行了“科技发展趋势与生物武器公约”国际研讨会。
与会者不仅高度关注新技术有益的一面,而且特别讨论了其负面效应,尤其是新兴科学技术可能被误用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与会者指出,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神经科学、纳米技术、气溶胶、超级计算等迅速发展的新科技,在造福社会、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防治疾病的同时,还可能给人类带来潜在威胁。因而,应加强管理,消除和降低这些技术被用于生产更新更危险的生物武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揽子疑问
近年来,生物恐怖和生物武器扩散已经引起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参加本次会议的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在过去的5年中,最重要的科技进展是什么?在未来5年,哪些领域将会有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些科技进展是否会对生物武器的概念、材料和传播机制产生影响?哪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为避免这些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生物武器,在其发展到什么程度时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其发展到该受关注之前是否要跨越一定的技术障碍?如何追踪和评估未来科技的进展,以免其发展成生物武器或被用于生物武器的传播?是否可以利用那些必须跨越的技术障碍来跟踪控制潜在风险?如何利用科技进展提高人类抵御生物恐怖的能力?
是否过于杞人忧天?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来自31个国家的80余位代表对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情有独钟。他们是否过于杞人忧天?
会议的中方组织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际合作处处长张蕾博士解释,各国代表如此重视科技发展趋势的安全性,不仅是由于任何技术都具有双重性,既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被用来危害社会;特别是一些技术的发展并非总在人们意料和掌控之中。她告诉记者:“包括科学家在内,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新技术、新发现将带来什么。”
她举例说,澳大利亚的鼠害较为猖獗。为了控制老鼠的繁殖能力,澳大利亚科学家曾试图制造一种避孕疫苗。在研究中,科学家将一种基因IL-4植入鼠痘病毒,却意外地提高了该病毒的致病性和致死力,即使接种过鼠痘疫苗的老鼠也难逃一劫。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1年,引起了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鼠痘病毒不会传染给人,但它与人类的天花病毒是近亲。这项技术可能为恐怖分子提供灵感,如果被其用来制造更加致命、能杀死疫苗接种者的新型天花病毒,该病毒将无疑成为一种新的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武器。
类似事件并非这一例。2002年,《科学》杂志也发表了一篇引来热议的研究成果。有人根据在互联网上公开的天花病毒基因组图谱,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活性的天花病毒,且这种病毒已使受试的小鼠瘫痪。这不能不令人们提高警惕。
未雨绸缪正当时
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并使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了4.37亿美元和13年时间绘制出首个人类全基因组图谱;而现在几周内花几千美元就能轻松完成个人基因图谱。
今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人造细胞。试想,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神经科学、纳米技术、超级计算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是否有一天可以摆脱自然,充当上帝?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世界是否面临灭顶之灾?
发展与风险向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一方面,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带来了广阔前景。例如,合成生物学可广泛用于制造人造器官,生产廉价、高效的药物,发展清洁可持续的生物能源,开发性能优异的新材料等。但是,科技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高风险。为了世界的安全,人们有必要防患于未然,时刻防止生物武器的产生和扩散,防止科学技术被滥用。
与会者认为,为防止灾难的出现,首先,科学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强学术界的科学道德建设和监督管理。其次,要采取措施迅速提高政府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安全意识,加强有关的宣传教育,发展负责任的科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