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终于得以更新。12月10日,2010年版《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京发布。相较于2005年首个《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新《指南》在乙肝治疗用药方面也提出了更为规范和具体的要求。
关键词 疫苗
剂量针次因人而异
和旧版一致,新版《指南》依旧强调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不过,此次在接种疫苗的推荐剂量上,因不同人群而有所区别。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介绍,新《指南》中特别强调乙肝疫苗首针注射的时间和注射的剂量。他表示,婴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接受10微克剂量的乙肝疫苗注射。这样可以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而此前婴儿首针注射的乙肝疫苗多为5微克。
此外,新《指南》还指出,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剂量上应选择20微克。
此次《指南》更新的部分还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不产生抗体)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推荐剂量为60微克/针。至于针次,专家指出,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贾继东表示,一般来说,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至少可以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不需要进行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等高危人群,仍建议定期监测,必要时可给予加强免疫。
关键词 停药
停药标准更严格
旧《指南》确立了抗病毒治疗的基础地位。5年来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提高了我国乙肝防治总体水平。关于治疗部分,新指南继续强调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但更加强调适应证,也更加明确长期治疗的概念。
贾继东介绍,新《指南》与旧版相比,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基本一致,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同时提出了明显的纤维化也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新《指南》中有关抗病毒治疗药物中的核苷(酸)类似物的疗程和停药标准也做了相应的修改。贾继东介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疗程更长了,在达到HBV DNA(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即乙肝病毒基因)低于检测下限,ALT(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后,至少再巩固一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两年半者,方可考虑停药。
中国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指出,根据调查,有相当部分患者存在“三不”:即不按标准停药,不按规则服药,不按医嘱换药。有的患者用药后多次检查病毒阴性,肝功能正常,就自行停药,结果病情复发,前功尽弃;有的患者尽管没有停药,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会导致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出现病毒反跳。
关键词 选药
时机和药物并重
乙肝治疗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是让乙肝患者最头疼的一件事。很多患者在因为使用某一个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后,改用其他的同类药物来尝试,事实上,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苷(酸)类耐药的变异株,也就是同时对多种药物耐药。
万谟彬表示,有的患者听说哪种药效果好就自行改用药物,结果自行换药不仅没提高疗效,反而加速了耐药,还可能引起病情恶化等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乙肝抗病毒治疗,新《指南》强调,以不同人群治疗前的病毒水平进行分类,定期监测,根据应答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专家介绍,以拉米夫定为例,选择病毒水平低的患者,开始拉米夫定治疗。如果24周乙肝病毒在10的三次方以上,应及时换药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有效预防耐药,提高疗效。专家强调,优化治疗就是时机和药物的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为规范乙肝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
- 2010.11.17
- 2010.11.29
- 2010.11.29
- 201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