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新规封杀药品改头换面
剂型规格比价规则将确定 重点打击变相涨价
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审评中心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新一轮药价改革将重点打击限价药品更换剂型或规格变相涨价的行为,新药品定价办法将出台药品剂型和规格比价规则,不管一种药品如何“换马甲”变身,其价格都在监管范围内。
在构建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等制度性框架后,解决药价虚高开始进入“战术”层面,让药企无漏洞可钻,打击变相涨价,已是必须为之。相关专家指出,药监部门审批权力过于集中,是导致药品频繁“改头换面”涨价的根源,发改委制定相关法规以及“重点打击”,有望遏制住药品生产企业“换汤不换药”的行为。
应对降价 药企“换汤不换药”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数十次给药品降价,涉及金额数百亿元,但药品品种呈几何形增长,价格也是持续上涨,治理“药价虚高”收效甚微。相关专家指出,尽管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只改剂型,疗效没有明显优势的药品将不能注册为新药,但现实是,一些药品变换一下剂型、包装,换个“马甲”成了“新药”,价格一路飙升,使法规形同虚设。
“根据市场和临床需要,药品生产企业申请改变包装等事项本来是正常的事情,但近年来一些企业通过药品改头换面来规避对药价的监督。”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吴浈指出。
“目前,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高丹枫表示,经过数十次降价,许多基本医保目录药品利润空间非常稀薄,企业声称无法实现盈利,低价药逐渐消失。“真实情况是,这些药大部分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副行头,‘改头换面’再次粉墨登场了。”
据高丹枫介绍,几乎每次降价后,都会出现降价药品停止生产、换个名称和包装再次销售的情况,药企主要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改给药途径让低价药以高身价重新问世。如本是六味地黄丸的丸药,改头换面之后成了浓缩剂,钻按类别限制药品价格的空子,实际上成分和药效都没变。又如降价药品剂量是两克,厂家改成一克的剂量,患者原来需要吃几粒胶囊的药,变成一次吃一大把小丸药,药品也轻松跳出了限价范围。
“新药研发和审批成本过高,企业研发和申请一个新药需要很长的周期和近千万元的经费,因此市面上所谓‘新药’其实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高丹枫说。
- 2010.11.17
- 2010.11.17
- 200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