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由家庭医生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健康管理,形成更紧密的服务关系,同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是上海列入新医改方案、要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任务。
"白领午间门诊",扩大服务人群
最多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离家最近的一个医疗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此被称为"居民家门口的医院",社区医生由此成为家庭医生。但上班族很难享受,因为"中心"的服务时间往往与人们的上班时间一样,等下班回到家,它也"打烊"了。
王小姐在汉中广场商务楼内一家公司上班,长期伏案工作,常常腰酸背痛。最近,她听说公司附近的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白领午间门诊",就去试试。康复科陈晓燕医生接诊后,为她采用热烘等疗法,经过每次1小时、5天一疗程的调理,王小姐腰背僵直的症状大大缓解。而且每次治疗,医生还教她易学易做的保健操。
像王小姐一样趁着中午休息到附近的社区卫生中心诊疗的公司白领,在闸北区正渐渐多起来。
打破"区域居住"概念,把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覆盖面扩大到在本区域居住、工作、学习的人群,家庭医生管得更"宽"——这种名为"健康服务责任制"的新模式,由闸北区卫生系统去年8月推出,先在4个社区试点,今年将在全部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花";以后有望在全市推广。
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引说,扩大服务人群,也是"形势所迫":他们的辖区里原先有5万多居民,但随着近两年市政建设的展开,一半居民动迁走了,且形成了"南楼宇、北居民"的人群地理分布特点。经过调查,他们因地制宜,在区域南部面向商务、商业楼宇里的上班族,推出了理疗、针灸、拔火罐和冬病夏治等特色服务;还针对企业员工体检后的疑问,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并邀请专家开办健康讲座。
同时,"中心"主动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协议,每逢周二、四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还每周一次到敬老服务中心巡诊,切实地解决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医"的需求。
实时监测预警,支持社区医生
放寒假前,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一所小学出现了数名水痘患者。校医务室医生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即时报病系统,将发病信息传送到了"中心"的健康管理平台上。看到闪烁不停的红色预警信号后轻点鼠标,"中心"及时了解了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地、病例数等,立即启动相应预案,派公共卫生人员去现场处置,调查、消毒、隔离......
利用自行研发的健康管理平台,帮助社区医生开展工作,是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健康服务责任制"新模式的一大特色。他们将辖区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责任制医师,在健康管理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医师负责服务的网格内的情况。比如学校,学生们每天一般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信息都会当天上报。健康管理平台还与区属各级医疗机构的HIS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中医"治未病"系统、健康小屋信息采集系统联网,以相互协调,服务联动。
持续健康管理,兼顾预防保健
每周二早上8点,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曾维华总会背着诊疗包如约来到金老伯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看着老伯蹒跚迈步、艰难举手,曾医生对老人中风后的康复进展给予热情鼓励;做完推拿、针灸,一边开药方,他一边作健康提示:天冷,小心血压升高,春节期间要避免过度疲劳......临走前,曾医生还给金老伯的老伴测了一下血压、血糖,不忘叮嘱几句:"管住嘴,迈开腿。"
为了尽量多与病人交流,曾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忙到下午一两点才吃午饭。他说:"长期卧病的病人,除了治疗更需要心理支持。多聊几句,有时比吃药还有效。"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维告诉记者,在推行"健康服务责任制"中,他们注重"服务的可持续性"。为此在辖区内各居委公示责任制医师的基本资料、联系方式等,让居民对家庭医生有更多了解。在工作方式上,指定医生对应固定的服务人群,从过去负责病人个体扩展到服务整个家庭,从过去主要做诊疗扩展到兼管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更结合"健康闸北2020"项目,对纳入健康筛查的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全面加强后续健康管理。
闸北区卫生局局长王光荣表示,实行"健康服务责任制",是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在闸北区的实践与创新,目标是使"健康守护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今后他们还将在责任制家庭医生的培养、社区首诊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与尝试。
- 2011.01.08
- 2011.01.24
- 2011.02.09
- 201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