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院士解读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安全“替罪羊”
www.yongyao.net  2011-4-22 15:22:2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苏丹红、毒药火腿、瘦肉精、问题鸡蛋,加上最近被媒体曝光的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历数食品安全事件,普通餐桌上的食物几乎都“被安全”过。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如何?食品安全问题该怎样解决?

违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

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院士在首都图书馆为广大民众做了题为“食品安全、任重道远”的讲座。他指出,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性是好的,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感是差的。

根据农业部最近3年对我国主要大中城市进行的质量检测报告结果,最近3年我国瘦肉精检测合格率均在9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为99.4%,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上,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出口食品中,中国产品抽检率最高,达到15%,即使这样,中国食品的合格率仍然是最高的。“但是,目前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是极低的,老百姓对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几乎每次事件都会引起轩然大波。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违法分子为了追求利润,在食品中故意添加有害物质所致。这些事件造成很多老百姓对于食品中的添加物极为敏感,对食品添加剂也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孙宝国说。

事实上,近年来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基本都与食品添加剂没有关系,问题食品中添加的是非法添加物,二者有质的区别。

孙宝国指出,人们把违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混淆了,食品添加剂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替罪羊。他举例说,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金华火腿事件的敌敌畏显然不是食品添加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是由于奶粉中没有蛋白质,食用儿童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而导致大头病。

食品添加剂有严格审批

孙宝国说,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它本身具有可食性,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有时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他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比如,以前的零打酱油放置时间久了会长毛,很不卫生,但加入防腐剂以后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

据了解,目前,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其中香料、香精类的最多,达到1800多种。孙宝国表示,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是非常谨慎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要性。食品的加工如果可以不用食品添加剂就不能加。比如,面粉中的增白剂是不必要的。卫生部等部门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面粉增白剂,从今年5月1日起开始执行。第二,安全性。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才能投入使用。除了科学实验之外,国家还要参考其他国家情况,一般至少有2个发达国家使用后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才会给予批准(少数例外,如桂皮等)。第三,合法性。食品企业只有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合理、合法的行为。

食品不含添加剂未必好

“为了调和味道、保鲜、贮存等目的,食品中含有适量食品添加剂是正常的,或者有的食品生产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这些都是产品生产的正常需要。在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条件下,产品中有无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企业不应该把产品不含某些食品添加剂作为卖点。但是,现在有很多产品的包装会特别指出不含某种食品添加剂或者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这是不合理的。”孙宝国指出,卫生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规范工作,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分类进行管理。同时,消费者也应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能笼统地认为食品添加剂越少的产品就越健康

孙宝国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人”。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生产厂商受利益驱使,在食品中加入违法添加物造成的,还有小部分食品安全事件是人为编造、有意炒作造成的。他说:“中国食品问题在传播过程中被误导了,被歪曲了,被发酵了。”

由于缺乏基本的科普知识,普通消费者对某些虚假新闻的鉴别力不高。孙院士分析了可燃性面条事件,他说,谷物类食品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差别主要在于化学链的长短,链短的是淀粉,链长的是纤维素。因此,淀粉可燃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公众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以至于对可燃面条产生心理恐慌。

孙宝国最后总结,“万物皆有毒,无不毒之物,而量微则无毒,超量食用,即显毒性”。他指出,全社会要理性对待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都存在有毒物质,只是量的问题。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相应地,消费者也不能零容忍。尤其是结合中国的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可以提高产量的一些杂交农产品,味道原本并不好,需要加入香精等食品添加剂来调和味道。

他表示,消费者不能一味地排斥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问题要求每位公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平时要注重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饮食的素养和鉴别新闻真伪的能力,对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自己真正做到“不愁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