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甘肃陇西中药加工黑幕,发现当地药农竟用硫磺熏制药材,救命药赤裸裸地变成了毒药。
"瘦肉精"风波尚未平息,又上演一出"救命药变毒药"的大戏,叫老百姓情何以堪?
令人诡异的是,在记者深入调查过程中,药材经销商的强暴阻拦与执法人员的包庇纵容构成了一道强硬的"防护网"。妄图用纸包住火的当地官员从某个角度而言,已成不良商贩的帮凶,背后定然有深不可测的利益纠葛。官商勾结或许是食品安全危机接连不断爆发的根源所在。
倘若此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只是抓几个无奈的药农顶罪,那么只能说这是隔靴挠痒的惩治措施,尚未触及病灶。上演"救命药变毒药"这出大戏,光药农可不够,执法人员、药材经销商、相关法规制定人员、监管人员等都是主角。
首先,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和当地药检部门缺乏明确的二氧化硫含量检测标准,根本无法判断药材的含硫量是否已经超标,超标了多少。这导致上好的药材流入了有严格检测标准和规范的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而毒药只能由国人吞食。
其次,迫使药农用硫磺熏制药材的重要原因是国内尚无先进的仓储和物流系统,而建设该系统的高额成本,药农又无力承担。在国外,规范的仓储与物流系统都是政府筹划建设的。由"帮凶"向"帮手"的角色转换,应是某些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再次,漏洞百出的食品药品监管网别说堵住违法操作,有时候监管人员连自己的手都管不住。"作秀式"的检测检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通关操作,收红包,拿回扣......这些在行业内司空见惯的潜规则不除,食品药品难安全。
是谁把救命药制成了毒药?药材从地里挖出来到被患者买走,每一环都暗藏危机。良性的生产链依赖于强大的监管力,故救命药要回归救命的疗效就要求监管人员怀有"救人一命"的悲悯之心,更要求政府着力解决法规漏洞、仓储与物流系统落后、衡量药品安全标准模糊、监管无力等一系列问题。
- 2011.01.03
- 2011.01.17
- 2011.01.18
- 20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