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洲的医药流通是什么样子,似乎成了引导和预见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未来的标杆。以美欧发达国家医药流通格局为影像,大商业、小商业、资本和政府联合发力,一场医药流通行业的“造胖运动”正在大张旗鼓地展开。
时势造“胖子”
“时世造英雄”,企业战略研究的首要出发点是对行业大势的研判。早年,当医疗体制改革将矛头集中在医药流通行业的时候,有识者立刻将美欧等发达国家医药流通行业格局书写给中国,于是,某国只有3家、5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观点,成为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未来格局的楷模。因此,医药流通集约化的潜台词就演化成了“扶大灭小”的行业大势。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的许多时间,医药流通的许多政策规则,人为地倾向于大商业;于是,争端众起,类似规则被迫陆续取消。但是,由于为“大商业格局”唯是的固化观念,这种“扶大抑小”的影子在对产品的招投标规则里仍然呈强势。
有政府规则明确的导向,加上行业共识,大商业拼命增加体量,到处实施兼并重组,攻城略地;大资本虎视眈眈,与大商业快速“闪婚”,期望在未来的垄断格局中分羹;中小医药商业战战兢兢,胆子大的在观望,胆子小的委曲求全,放弃企业家梦想,成为大商业集团的“脂肪”。
于是,医药流通行业的“胖子”快速诞生了。他们有充足的资金,丰富的区域布局,营业规模翻倍增长。但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子单元各自为政,资源过剩和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谋求公权垄断方面屡有成效,管理与服务水平却更加落后,药品流通费用居高难下。他们本着“剩者为王”的幻想,凭借资本的实力,一方面医药流通业务投资收益倒挂,虚汗横流;另一方面,在不断地通过兼并重组,胡吃海塞。
此岸望着彼岸好
医药流通行业“造胖”潮流的源头是医药流通三五家企业主流格局的立意,立意的缘由是国外某某就是三五家的现实。
其实,回顾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计划经济时代,赞赏国外三五家格局的真是见识不足。三五家医药流通企业统占医药流通行业,早是中国人玩过的格局了。因为认识到那种玩法效率低下,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改善,不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进步,才有了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医药流通行业改革“摸着石头过河”。30多年过去了,曾经被痛陈的计划经济医药流通又成了彼岸,刚刚看到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家影子的“如今”,反而又成了此岸,不知是笑话,还是轮回?
业内有人会说,此集约化下的医药流通企业是现代企业,非托拉斯下的国有企业。是的,拥有了信息化系统,拥有了更加先进的仓储运输系统、股份上市公司,人们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医药商业巨头们已经与改革开放之前的老国有医药托拉斯有天壤之别了。但是,试想一下,未来,在中国,且别说保留3~5家,就是保留300~500家医药流通企业,分解到各省各市,承担分销、物流、零售、推广职能,面对偏远乡村与城镇、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些企业将何等强势?如果剩下来的企业,都是公权和资本眷顾下的“虚胖”企业,提供服务的“人”,要给规模和机械让路,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何来希望?
因此,推动医药流通集约化,必须警惕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警惕垄断的苗头,将集约化简单地理解为“少数独占”,理解为“谁大谁就是集约化主体”,警惕政府、资本、中小企业盲目跟风“造胖运动”并推波助澜的苗头。
趋向什么样的集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语道尽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也不会离开这样的轨迹。因此,以目前国内万余家医药商业,一个地级市场便有过10家、甚至20家医药商业的数字来说,未来,趋向集中毋庸置疑。
问题在于,在这个观点的背后,有3个话题值得讨论:其一,用什么力量来推动集中?其二,集中到什么程度是最佳状态?其三,谁是未来医药流通渠道的主角儿?这3个问题的讨论,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结论,但逻辑方向,对行业战略有价值,对资本投资选择有价值,对企业发展着力点有价值,对政府关于医药流通的行政策略有价值。
集约化概念的背后应该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有保障,这些目标不仅能够给社会带来更高品质的服务,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回报。如果集约化带来的结果是效率低下、高成本、服务质量落后,那么,集约化就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因为集约化助推垄断。
中国市场如今的基础和环境已经与西方国家20年前的状况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和西方国家的现在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不仅幅员辽阔、经济与地域差距大,而且面临着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物流格局再造时代,中国医药流通市场集约化绝对不应该是一堆“胖子”相扑的格局。迎接新的未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有大量的创举期盼着企业家们去追寻。
- 2011.04.25
- 2011.01.07
- 2011.01.19
- 201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