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根疾直指原料药生产环节 标准出台污染仍未刹车
www.yongyao.net  2011-6-13 14:20:32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近日,哈药集团等药企的严重污染问题触目惊心,本是服务于救死扶伤的药厂,为何屡陷“制药救人,排污害人”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环保部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解决药厂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原料药是污染排放大户

制药行业是国家环保部门环境重点治理行业之一,环保部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却占到了6%。

众所周知,在各类药品中,原料药属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大气、水域的污染尤为严重。而且原料药处于制药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化学原料药将近1500种,总产量约80万吨。由于化学原料药产品的生产特点是流程长、反应复杂、副产物多,废水中污染物组分繁杂,生物难降解物质多,这些废水往往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

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能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信息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目前化学原料药出口比重超过1/2。与国内药企大兴土木、不惜以环境为牺牲品大肆生产原料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企业纷纷杜绝在本地生产原料药。目前,许多药企不在欧洲本地设厂生产化学原料药,尤其是青霉素工业盐类等大宗原料药,仅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还保留一些原料药生产项目。

就连污染相对较轻的制剂生产,发达国家也在抓紧转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的统计显示,在制剂转移方面,截至目前,RDPAC37家会员公司中70%以上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工厂数量达到49家。

有观点认为,国内药企生产的污染难以治理并不是技术问题,发达国家早就有成熟的处理技术,“拿来”即可。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发达国家的原料药转移始于上世纪,污染较大的原料药生产已经被转移到了中国和印度,他们本土治理污染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此外,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发达国家设施比较完善,制药污水一般经预处理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难度及标准要求都相应较低。

标准出台污染仍未刹车

事实上,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监总局2007年就着手制定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制药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从普通污水中抽离出来,并且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和混装制剂类6大类。

这一标准对药企的环保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合成类制药方面,标准要求药企将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之前,要对部分重金属和毒性物质的含量进行把关。企业向设置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排放废水时,总镉、烷基汞、六价铬、总砷、总铅、总汞须在新规的监控位置执行相应的排放限值。到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全面强制实施。

但为何直到今天药企污染的脚步仍然刹不住车?连哈药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尚且如此,何况更多游离于舆论监督之外的药企?有关专家对媒体表示,其根本原因是许多药企研发能力有限,不得不停滞在低端原料药生产中;另一方面,环保标准执行乏力,不排除一些地方对纳税大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可能性。要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