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质疑“养生教母”马悦凌的声浪中,王锡宁,这位所谓的“卫生部专家”突然站出来力挺马悦凌,使得自己也成为网络红人。“‘卫生部专家’力挺马悦凌”的报道出来之后,王锡宁称自己在苏州老家料理家务事,并不知道自己成为网络红人。8月9日,快报记者赴北京调查时从卫生部及其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王锡宁并非该所的正式人员,只是曾经参与过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相关课题。王锡宁究竟是谁,他为何要“力挺”马悦凌,背后有何目的?王锡宁自己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而经过多日邮件沟通,8月23日,王锡宁终于在北京接受了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王锡宁开腔
关于“卫生部专家”
“卫生部专家王锡宁”是马悦凌自己的理解
在马悦凌的博客中,王锡宁有着这样的“身份”: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副组长。而卫生部官方表态说,王锡宁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正式员工,只是在2006年~2010年参加了医院管理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课题。
王锡宁也向记者介绍,他是苏州人,当年从宝鸡卫校毕业后,曾在陕西武工县医院工作过。随后跟随父母回到了苏州,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曾经是一名脑外科的医生,自己现在的职称是主任医师。不过,他并没有向记者提供任何能够表明行医资质的证件。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锡宁接触到了医疗信息服务的领域。2003年,王锡宁首先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个关于信息化研究的课题组。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其实是个“自由人”,和北京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有着医疗信息领域的专长,只是加入到北大某一个教授的课题组,薪水由课题组支付,一旦课题结束,双方的关系也都会结束。
2006年,卫生部医政司给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下达课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模式评价医院管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于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授将王锡宁推荐到了这个课题组。王锡宁本人也承认,他的人事关系并不在医院管理研究所,只是“兼职和临时成员”,研究所也口头同意他以“兼职研究员”的名义介绍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成果。
在快报的调查中,发现王锡宁涉猎很广,还研究过碟仙。当记者向他求证这一爱好时,他津津有味地讲起碟仙的原理:我当时还在学校里,大家在一起做“碟仙”实验,在“碟仙”游戏的基础上,鉴定碟子的移动原因。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催眠会导致碟子暂时失重”。
卫生部的调查情况中,还说明王锡宁其实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听完记者的转述,王锡宁愣了一下立即表示:“那家公司不是我的,我已经不在那里了。”
马悦凌因为得到“卫生部专家”的支持而感到高兴。王锡宁解释称,当时他给马悦凌写电子邮件的时候是以“卫生部某课题组某个环节的负责人”身份,“但马悦凌的理解,我是在卫生部里面从事研究的,自然而然理解成了‘卫生部专家’,这是她自己的想法,这个专家只是通俗意义上的技术人员。”
话虽如此,王锡宁却在给马悦凌的电邮中加了一大堆落款,包括“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医院诊疗流程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监测CHQIS课题组副组长”这三个头衔。有媒体评论员说,有了这三个头衔,包括北大和卫生部,看上去来头十分大,显然就是“卫生部专家”了。
为何要力挺马悦凌
想借助马悦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网友都猜测,王锡宁和马悦凌一定很熟悉,但王锡宁却说:“我不认识马悦凌,到目前为止只通过几次电话,来往了两三封邮件。”王锡宁说,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马悦凌的报道后,他也是通过网络找到了马悦凌E-MAIL地址给马悦凌留言。这封留言很快得到了马悦凌的回复。王锡宁说:“马悦凌当时见有这么一个头衔的人能够力挺她很高兴,我们在通电话的时候也重点交流了《温度论》,马悦凌也征求过我的意见,问这篇文章到底能不能公开在博客上,我当时是同意的。”
“后来,马悦凌给我专门打了电话,说将我也卷了进来,我也很坚定地对她说,不要担心,现在我们都要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要说。”这也是王锡宁和马悦凌通的最后一个电话。
很多网友认为,王锡宁无非是想出名,有沽名钓誉之嫌。王锡宁则称,从2007年马悦凌出版《不生病》的智慧开始,就关注马悦凌为代表的中国养生学文化现象。这一次想借助马悦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单独写文,为何又要“借”马悦凌之手?王锡宁也默认,是豁出去了,因为马悦凌的博客影响力大。王锡宁也给出了自己力挺的理由,单纯的“医疗模式”会杀死很多人,推广“医疗加养生食疗模式”会救活很多人。人体热能是否充足决定了病人的生命体质,给病人提供充足的热能(热能在这里比药物更重要)就可以改善病人生命体质挽救病人生命。王锡宁自己也做过统计,快报的“卫生部专家力挺马悦凌”的新闻见报后48小时,互联网上有超过8000个相关报道。从这个角度看,王锡宁是达到了目的。但从话语中,王锡宁也流露出“力挺”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被卫生部命令禁止继续使用“研究员”称谓等,“我有些不理智,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确是偏激和过分的激烈。”
- 2010.06.02
- 2010.08.17
- 2009.10.08
- 2009.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