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中国剖宫产率居世界第一 专家称自然分娩儿情商更高
www.yongyao.net  2011-8-11 14:31:07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作为一名执业几十年的产科大夫,田扬顺发现,剖宫产本是一种应对难产的手术,现在却成为一种正常的分娩方式,人们对剖宫产有太多的不了解。他说,实际上,当剖宫产率异常增高时,孕妇病死率、围生儿病死率不会随之下降,而是回升。产妇近期、远期术后并发症多,对胎儿、婴儿都会有害处。

研究认为,当剖宫产率超过30%时,产妇相对危险性增高。2000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与上海市妇女保健所联合调查分析了上海市1978—1997年20年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结果显示1997年剖宫产率是1978年的7.4倍,20年间剖宫产产妇的死亡率为24.05/10万,显著高于产道分娩产妇的12.28/10万。在150例剖宫产产妇死亡病例中,由于直接产科原因者为73例,占48.67%。

当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再盲目扩大剖宫产率,反而会增加围生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患病率。1980年至1988年北京市平均剖宫产率为25.4%,同期围生儿病死率为13.6%。;1989—1992年剖宫产率上升至35.3%,而同期围生儿病死率却仍在13%。,此期间剖宫产新生儿病死率高达10.6%。,比自然分娩的3.5%。,高出约3倍。

剖宫产术要求产妇承担比正常自然分娩更多的出血、感染及副损伤甚至切除子宫等并发症的风险。陕西省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亚琴指出,剖宫产术出血量能达到自然分娩的数倍,而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中日友好医院邢淑敏教授认为,剖宫产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高于自然分娩的2—4倍或更高。

北大人民医院产科教授王山米指出,有些乡镇卫生院也在做剖宫产手术,万一出血过多,在没有血源的情况下,大多数只能切除子宫。而且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目前出现一些新的病种,如剖宫产疤痕妊娠,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造成孕产妇死亡。剖宫产后如果患了妇科肿瘤,这横切的一刀就成为手术中的大麻烦。“手术要竖切,而且是再次开腹,很多情况非常难处理。”她说。

研究证明,剖宫产远期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等后果。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即任何原因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以致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就称为“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定位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症,学习能力下降,也与阅读、画线、打球困难等有关,可以造成部分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

自然分娩是最安全、最天然的生产方式,产妇不会遗留并发症。自然分娩儿不易生病,情商比剖宫产儿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很多产科专家均认为,经过产道完成的正常分娩,也称为自然分娩,是经过循证医学证实的人类最基本、最常见、最安全的分娩方式,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研究认为,自然分娩儿与剖宫产儿在智商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情商上却具有明显差异,自然分娩儿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田扬顺解释,这是因为自然分娩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系统磨练”,还接受了母体分泌的许多激素,如缩宫素、泌乳素、儿茶酚胺等。这些激素又统称为“爱的激素”及“母爱激素”,在下一代生长发育中容易获得“人类爱的本性的培养”。国外学者研究提示,如果缺少这些激素,则胎婴儿爱的本性便会受到损害,这种危险性可延迟至青少年期,甚至到成年后才能表现出来。有人深入调查青少年犯罪、自杀、孤独症及吸毒、精神性呕吐、精神分裂症等均是“人类爱的本性受损”的不同表现。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系统磨练”,让自然分娩儿胜出一筹:

比剖宫产儿聪明——其皮肤及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均较剖宫产儿强,子宫收缩对胎儿的挤压过程,也正是胎儿大脑的初级脑成熟的过程,对其日后脑组织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很大帮助。

不容易生病——多项研究证实,经产道挤压的自然分娩儿很少患有肺部疾患。自然分娩儿较剖宫产儿易得到母体免疫球蛋白,并有选择性地使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因而自然分娩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不易患传染性疾病

很少发生“感觉统合失调”——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受到宫缩、产道物理张力改变的影响,使胎儿能以最佳的姿势、最小的径线、最小的阻力顺应产轴曲线而下降并娩出。因此,自然分娩儿很少发生“感觉统合失调”,利于下一代茁壮成长。

田扬顺指出,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能很快下地活动,很少遗留并发症,也能尽快对孩子进行母乳喂养,但剖宫产后的产妇由于疼、注射抗生素等,不能给孩子哺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他还指出,“剖宫产体形好”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体形好坏主要与产前、产后是否坚持合理膳食营养与运动有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