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保健品“套牌”乱:一个批准文号 N个产品用
www.yongyao.net  2011-9-5 15:35:39  来源:北方网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专家:说白了就是假冒伪劣

谈及行业“套号”现象,广东省健康保健协会秘书长张咏直言“此类产品说白了就是假冒伪劣”。批准文号好比保健食品的“身份证号”,我国现行的法规规定,一个批号只能对应一种保健食品。

然而总有不良商家违法违规,玩出五花八门的“套号”把戏,常见的有:盗用别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或一个产品出问题换个名称包装再上市,批号不变的。还有普通食品套用保健食品的号,最恶劣的是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盗用药品批准文号。

成因 高利润:罚款与收益明显失衡

为何“套号”屡屡出现,张咏表示,每一种产品在申请生产批号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大量的产品试验,而直接套号则“免了一切”,这些没有经过任何试验和检测的药品,必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申请“小蓝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需要一定的周期,常常一年以上;其申请成本也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套号’自然成为了不法厂家变相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的方法”,张咏说,有些商家违法偷用其他厂家的产品批号;而有些则直接与厂商达成协议,“租用”其生产批号。

然而这样顶风作案付出的代价却不大。张咏进一步分析,即使某厂商因套号而被监管部门发现,等待它的也不过是数额不算高的罚款,只要及时交上罚款,便再无任何后续影响。“有的商家根本就是明知故犯,罚款与所获收益的利润比,他们心里掂量得很清楚”。他认为,以罚款代处罚,根本不能达到处罚的根本目的——纠正。

王先生向记者坦言,保健品行业的“套号”现象,其根本还是由于“套号”风险与利益比的失衡,“如果加强了监管,风险增大了,套号的风险与利益比自然会降低,市场难度增加后,套号的商家也会主动减少。”张咏建议,目前单一的处罚手段应该更加严厉、多元化,“套号”产品一年内被罚款的次数达到了一定上限,应对其进行停牌等严厉处理。

低风险:监管存在“灰色地带”

“‘套号’是监管的灰色地带”,张咏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其余法律法规对于保健品“套号”都只是浅尝而过,目前尚未有明晰的相关法规,“依据都不健全,企业当然可以钻空子”。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也指出,由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缺失,有关保健食品的审批、监管、生产常常遇到无法可依的情况。

此外,“套号”现象流于广泛,地区跨度较大,执法协调困难;执法队伍人员也相对较少,“客观来说,短时期内还是难以彻底消除套号现象的”。张咏还指出,部分执法人员缺乏主动性,“有人投诉了才去管,这样优哉游哉的心态是不行的”。

消费支招  “小蓝帽”不是金标 药监局网站可查真伪

从事保健品行业多年的王先生表示,购买保健品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只认有没有“小蓝帽”标志,而不知道“小蓝帽”是什么,对产品批号的了解也不是很明晰。

虽然“小蓝帽”是保健食品的专有标志,但光看这个是不够的,他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之前先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其生产批号,并进行核实。张咏还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的成分,正确认识保健品的调理作用,警惕夸大宣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