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医学专家:肺移植供体来源紧张影响生存率
www.yongyao.net  2011-10-14 19:37: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中国肺移植专家刘德若14日指出,目前,国内肺移植供体来源紧张,影响移植效果和生存率。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刘德若在此间举办的“胸外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演示学习班”上说,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办法,在人类大器官移植中,肺移植获得成功最晚。

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世界共完成单、双肺移植32000多例,术后3个月的存活率为88%。

中国2007年开始推行器官移植准入制度,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10年10月卫生部公布全国共有20余家医院为临床肺移植准入机构。

“从肺移植数量来看,现阶段国内每年肺移植量仅约20-30例。无论与国外肺移植还是与国内其他器官移植相比,国内肺移植均有很大差距。”刘德若说。

这名从医30余年医学专家说,肺移植供体缺乏已开始成为肺移植的主要障碍。由于供体缺乏,许多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死亡。相对而言,儿童供肺的数量更为紧缺。

刘德若说,国内尚无脑死亡法,供体来源紧张,器官的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肺移植,误吸常常造成术后处理的困难及并发症,影响移植效果和生存率。

他说,在管理体系方面国外有先进经验,国外建立了完善的脑死亡立法和器官移植体系,从捐献意愿登记、移植等候登记,到确认捐献者脑死亡、获取器官、器官配给、移植等候者遴选,在一套既定的法律和制度引导下,整个过程可有序有效展开,这对于中国建立器官移植体系具有借鉴价值。

“国内需要尽快完善相应法规,依法进行移植,并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肺移植网络,将分散于各移植中心的资源进行整合,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数据,使移植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促进国内肺移植的发展。”刘德若说。

刘德若认为,应提高社会认知度,虽然国内终末期肺部疾病的人很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文化等因素影响,愿意进行肺移植治疗的患者极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