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药界动态 > 正文
中国药物研发方向和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www.yongyao.net  2012-5-9 21:33:25  来源:中国医药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企业药物研发也可从单向引进逐步走向国际化。”日前,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药促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主办的中国制药企业研发者论坛上,一位业内专家不经意间道出了当下药物研发方向和模式最重要的变化。

随着国内外研发环境的改变,药物研发新动向、出路成为与会百余家国内外制药企业研发高管关注的重点。国内药物研发正走向全球的趋势点燃了本土药企的热情。

引进来;走出去

“在国际新药研发面临越来越多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制药企业完全可以逐步实现新药研发‘走出去’。”绿叶制药集团总裁助理、绿叶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华表示,“但目前,本土药企无论国际化进程方面,还是涉外研发和合作方面,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没有更广阔的地缘覆盖情况下,本土药企在涉外研发成果的引进方面无法跟跨国公司平起平坐。”

通常,在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谈产品引进许可时,跨国药企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多少钱”,第二句话就是“你能否使该产品实现全球上市”。如果不能,你只能排在第二梯队。即便是区域市场,这些国际公司也希望面对的是整个亚太地区。显然,销售网络有限的本土企业尚不具备优势条件。不过,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也开始注意对单一中国市场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针对中国市场筛选和开发新药;一些欧美中小公司也开始战略性开发中国市场。这的确给予了国内企业引进科研成果和合作开发的更大机会,但合作的代价也水涨船高。而除了资金以外,本土企业对产品的掌控力、估值方式以及作价原则等都成为跨国药企考量的内容。

在本土药企引进涉外研究成果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研发道路上似乎也不再健步如飞。比如跨国药企在全球范围内关闭研发中心就已不再是新闻。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指出,美国新药研发费用在30年内增加了7倍,但新药数量并未与之成正比。据辉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介绍,在过去10年间,辉瑞的研发投入达70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药物却寥寥无几。礼来公司的战略顾问伯纳德。穆诺斯则给陷入研发困境的跨国公司开出4张药方:削减研发投入、变封闭式研发为开放式、突破性创新和研发外包。

与此相映衬的是,中国的药物研发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波士顿咨询合伙人李敏认为,六大因素驱动中国正走向全球研发中心的“康庄大道”。这六大因素是:快速增长的药品市场、不断涌现的研发人才、中国政府对生物制药业的高度期许、日趋成熟的医药研发外包供应商基础、更为活跃的本土研发行为以及外企加大在中国的新药研发投入。

姜华认为,中国研发的药物是能够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可以从单向引进走向双向研发。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PL)治疗的Trisenox(亚砷酸盐,三氧化二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本来由国内学者研究出来的产品,在上个世纪由美国waxman研究所和哈医大联合开发,后美国PolaRx公司从waxman研究所许可到了Trisenox.在美国的三期临床结束后,美国晶体技术与工业有限公司(CTI)全资收购了PolaRx.2000年4月,CTI整理资料并上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药申请,创下了半年即获批的记录。

印度模式VS 日本模式

事实上,一些本土企业已踏上双向研发之路。

绿叶制药旗下的血脂康自2011年起在美国开展二期临床研究,其在研产品LY03003(一种治疗帕金森的神经科用药)在中美同步申报,今年1月获得FDA临床批准,计划近期开展临床试验;恒瑞医药则已在美国设立分公司,进行创新药物前期研究和规范市场的注册认证,其抗糖尿病一类新药瑞格列汀正在美国进行一期临床;海正制药与西班牙CINFA共同研制开发的他克莫司胶囊于2010年获得欧盟上市批准,海正还投资美国赛金药业(Sagent Pharmaceuticals),资助美国Photolitec 600万美元开发肿瘤药,旗下有他汀新药在美国申报;广州和记黄埔则与阿斯利康共同开发靶向抗药物沃利替尼……

先声药业副总裁、先声药物研究公司总经理殷晓进告诉记者,先声药业也正在积极探索多种国际合作模式。“我们与百时美施贵宝有两个合作项目。公司还准备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展早期研发。”

中国制药业研发走出去的背后,实际上还隐含着本土药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在专家看来,印度模式和日本模式都值得借鉴。

李敏指出,印度药物创新有两个特点:本土企业致力于生产和流程方面的创新,但没有推动新药创新。印度研发主要是承接跨国公司的研发外包,因此印度公司走研发国际化道路时,没有选择原始创新,而是在仿制药中寻找一些专科用药,通过技术改进和工艺提高,在国际市场获得议价优势。印度的太阳药业就是如此——在为美国提供仿制药品的过程中,专注于呼吸科用药,从ME-TOO到ME-BETTER,以获得议价优势。然后通过大量兼并收购,完成其源源不断的专科仿制药研发机制。

姜华无疑更看好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日本模式。她指出,日本药企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生产仿制药;从80年代开始,日本药企在本土上市创新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药许可;到了90年代,日本公司则开始在在全球范围内参股、并购公司,以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最终成为世界级公司。武田、安斯泰来、第一三共莫不如此。

一位医药行业证券分析师也表示,日本模式是以研发驱动,通过资本运作,进军规范市场,实现医药产业链的完善,即以研发带动产业升级,以资本运作为纽带进军规范市场,完善医药产业链。“这与成本领先的‘印度模式’有着天壤之别。从长远来看,‘日本模式’比‘印度模式’更具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