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男性的第二大癌症——前列腺癌
www.yongyao.net  2012-5-7 14:28:34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新的疗法

当然,前列腺患者和一些研究人员共同认为,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治疗方式,既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也能减少尿失禁、阳萎、尿渗漏和直肠出血等副作用。氩氦靶向冷冻消融(TCAP)疗法,简称冷冻消融,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疗法。1998年美国FDA批准冷冻消融用于前列腺癌治疗,2003年中国也开始应用此项疗法治疗前列腺癌。

2008年12月,美国泌尿学会发表了《前列腺癌冷冻治疗最佳实践声明》,对冷冻消融治疗前列腺癌效果给予了肯定。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冷冻消融既等于或优于放射治疗,也可与外科手术媲美。

但是,冷冻消融治疗同样不能保证不产生尿失禁、阳萎、继发性尿路梗阻等副作用,而且还会发生骨盆疼,会阴、阴囊或阴茎肿胀,血尿,尿路感染,副睾炎和耻骨炎等。只不过,在治疗后神经功能可以部分重建,部分患者的勃起能力可在2-3年内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且,如果在冷冻消融治疗后辅以勃起功能恢复药物,可以有效恢复性功能。由于这个因素,冷冻消融可能是前列腺癌患者比较乐意选择的疗法。

治还是不治

如同其他癌症,前列腺癌的防治也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如此有可能根治癌症。但是,现在美国也有专业人员并不认同这种原则,而且提出,一些前列腺癌不必治疗。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相当多的人在确诊前列腺癌之前是没有症状的,在中国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此专业人员都赞同抽血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它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被认为是诊断早期和未出现症状的前列腺癌的主要根据。但是,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9年发表的一项对前列腺癌患者7年和10年的随访,证明检测和不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两组病人的死亡率大致相当。

2012年1月6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在线发表的有关前列腺等筛查试验的13年随访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认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杰拉尔德·安德罗尔(Gerald L. Andriole)等人对76693名55-74岁的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接受前列腺癌筛查者死于前列腺癌的几率并不低于接受常规随访和随机筛查的男性。

这些研究结果意味着,早期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对于治疗前列腺癌和防止这种癌症导致的死亡并无多大意义。而且,早期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还可能产生另外的后果。在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发现数值较高后,一些人会选择治疗。但无论是手术还是放疗,都可能导致阳痿、尿失禁和直肠出血等副作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估计,自1985年以来,已有100多万男性因为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而接受过治疗。在这些人中,至少5000人在接受治疗后不久便死亡,另有30万人受到阳痿或(和)尿失禁的困扰。

另一方面,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阳性并不能确认受测者是否真的患有癌症,只是提示存在这种可能。在检测呈阳性结果后,还需要进行生物活检来确认。但是,即便生物活检确认受测者前列腺存在肿瘤,医生也无法判断受测者所具有的肿瘤是否会危及生命。临床尸检表明,五十多岁的男性中一半以上和八十多岁的男性中3/4以上都患有前列腺癌,但他们并非死于这种癌症。因此,医生也并不知道哪些人必须接受治疗,哪些人不该治疗。很多人都是为了保险而选择治疗。

带癌生存

这一问题势必产生争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前列腺癌专家马克·B·加尼克(Marc B. Garnick)提出一种建议,不必对所有患者都实施激进的早期治疗方案,而是采取更谨慎、更具个性化的疗法。

加尼克举了一个他的患者拒接受治疗的例子。16年前,加尼克的一名54岁的患者在一次前列腺特异抗原常规检测后,确诊患有前列腺癌。患者咨询了包括加尼克在内的许多癌症专家,后者都建议他治疗,但患者决定不做任何治疗。因为患者查阅了已有的大量文献,认为他的前列腺癌可能并不致命。而且,如果以后出现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推迟治疗效果会更好。因此,患者选择了减肥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抗御癌症,也即带癌生存。

16年后,患者依然健在,并且肿瘤仍然局限在前列腺内,没有扩散。不过,他的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值从7上升到18,但这个上升速度非常缓慢。这也证明前列腺癌的发展非常缓慢。所以,加尼克认为,如果在1996年他就知道这一点,也会建议患者不进行治疗。

当然,对于任何个人来说,对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结果的解读、是否确诊前列腺癌、是否治疗和采取何种疗法,都应当听从临床医生的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