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惠 上海胸科医院副院长、肺内科主任
特罗凯在中国是通过临床药物注册的,使用情况也较为规范。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起码是比化疗的副作用小一些的。因为特罗凯是靶向治疗药物,所以医生在临床中要根据病人是否存在靶点、适不适合靶向治来用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适用于特罗凯,比如吸烟人群或是男性鳞癌患者都不适用。因为昂贵的价格和不能医保报销,所以在中国,即便是在特罗凯的适应症患者中,对特罗凯的使用也不是特别普遍。
特罗凯在中国被批准的适应症是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国外有些地区已经批准了特罗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特罗凯在中国发生致死性的不良反应比例很低,主要引起的致命反应是间质性肺纤维化,其他的副作用,例如皮疹、腹泻、口角炎、末梢神经炎等等都不是很严重,不会导致死亡。
特罗凯的副作用是有限的。前些年同类药品易瑞沙上市时,也有日本媒体报道其有可能导致肺纤维化。但是后来分析来看,只有以前有过慢性肺部疾病的人在服用此类靶向药物的时候较有可能出现纤维化症状。
在中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体制中,医院是最重要的来源。如果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了药品的不良反应,那么需要向国家药监局、申办方、单位的伦理委员会以及当地的药监局进行汇报。如果通过了临床试验,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后医生和医院要先报当地的药监局备案。患者认为自己出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后,首先需要找医生做判断,医生肯定这种不良反应与药品有直接的关系后才可上报。因为判断药品不良反应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所以患者自己不能上报药品的不良反应。
支修益 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
特罗凯在中国正式上市已超过5年。任何药都有副作用,包括特罗凯,它的副作用在进入中国时的临床一期、二期、三期试验中都是备注在案的,而且都需要向药监局申报。针对一期、二期临床试验中出现的皮疹、腹泻等轻微副作用都会先统计一个百分比。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中国,药品上市前、上市中、上市后都有相应的收集制度。药品上市之后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现象,医院的药剂科都有责任上报当地的药监部门,然后再上报到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目前在中国的临床上还尚且没有出现特罗凯副作用致死的案例。目前国内已上市的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共三种:易瑞沙已经上市8年,特罗凯上市5年,埃克替尼今年刚刚在中国上市。特罗凯与其他两种同类药物相比副作用稍大。医生在向病人推荐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时,都会告明这三种药品疗效相当,但是罗氏的特罗凯价格最贵、易瑞沙次之,埃克替尼最便宜。临床上,特罗凯被更多地使用于吸烟男性的鳞癌,给人感觉似乎特罗凯的适用人群更广,但是现在看来这三种药品的适用人群应该差异不大。
张伟京: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美罗华进入中国10多年,它的安全性比化疗药肯定是高的,副作用要更低,因为它不会影响白细胞、粒细胞等。在多年的治疗过程中,单用美罗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很少。
孙忠实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
在罗氏公司此次涉案的相关的8种药品中,五种已经在中国上市,分别是阿瓦斯汀、赫赛汀、特罗凯、美罗华、派罗欣。这五种药品都在中国广泛的使用,尤其是赫赛汀和美罗华,都在中国有着超过10年的销售历史,同时也是最畅销的抗癌药物。
制药公司之所以隐瞒不良反应的报告,大多数的原因是急于收回昂贵的新药研制成本。因为只有推广得越大,有越多病人使用,新药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罗氏公司此次事件在1997年就初露端倪,但是在今年才被全面查处。这次隐瞒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这是因为国外的制药公司一般都会主动地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而非自主隐瞒。所以国外的不良反应监管机制可能存在较为松散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此次隐瞒没有及时被发现的原因。
在中国,有关于阿瓦斯汀的不良反应在前年就有反应。虽然超出了说明书的使用范围,但是这种抗癌药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在眼科中。2010年,上海就有十几名眼科患者出现了使用阿瓦斯汀的不良反应,最严重者甚至失明。但是这一事件并未阻止阿瓦斯汀在中国的超说明书使用。因为此类药物的确在临床上对眼科疾病有不错的疗效,所以许多医生在征求患者的同意后,也就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之后,仍然将阿瓦斯汀应用于眼科疾病。
虽然此次罗氏公司在英国被查出隐瞒不良反应,但是在国内却从未有过相关的数据。这也源于中国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医生愿意主动告诉患者某种不适甚至是死亡可能来源于药品的不良反应,从而造成了中国相关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缺乏。
此次事件曝光之后,国外的处理方法有可能是对制药公司处以大额的罚款,同时制药公司也会对不良反应的受害者做出大额的赔偿。但是在中国,04年最新版的《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办法》中,并没有任何条文规定"药企应对不良反应的受害者做出赔偿"。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没有任何规定可以要求药企对不良反应的受害者做出赔偿。在以往中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大多数情况都是医院、药企、药监部门、患者在法律机构的调解下自行决定一个赔偿数额。但是在中国,对于具体的药品不良反应赔偿标准没有任何规定。所以,中国药监部门可能采取的反应可能是采取一项较为详细的调查,根据调查所得出的具体数据判断药品利弊,然后再做出相应决策。
对于正在服用上述药品的国内患者来说,反应不良反应的最佳途径是先到医院检查,然后根据相关检查结果请医生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药品的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存在,医生应该报告给当地的不良反应检测部门,再逐级上报到中央药监部门。
- 2012.04.23
- 2012.04.25
- 2012.03.18
- 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