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有信誉、品牌好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兴办医疗机构是确保社会办医发挥活力的关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一致给出这样的判断。
广布京城的民营专科医院水平良莠不齐,频现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民众对此诟病颇多。但人们对各类民营医院的存在普遍认可,尤其是有着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的中医诊疗机构。
4月13日,本报记者随同在CBD一家外企任职的王小姐来到位于海淀区远大路的一家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以中医针灸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中医医院。王小姐告诉记者,针灸减肥的疗效是她最关注的。但她稍带抱怨地说,但挂号费确实很贵,分为150元、300元、500元等不同档次。事实上,她手上的号也是朋友颇费周折才替她拿到的。
当王小姐听到医生说“2800元10次”时,还是难掩脸上的惊讶。她说,“确实是够贵的,不过只要有疗效,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
记者注意到,采访当天,前来就诊咨询的人很多。该院一名接诊护士称,“医院聚集的多名享誉业界的中医名流对吸引民众就医作用巨大”。
“来这儿就是冲着名医和口碑来的。”一位前来就诊的市民说,唯一不尽人意的是“这儿不是医保定点”。
对此,该院一名不愿具名的医生对记者道出了院方的考虑。他说:“一旦申请了医保定点必定会造成就诊量的大幅提升,以医院现有医生资源来看,根本不够用。”
人才流动最重要
“民众就医并非只看重就诊环境和硬件设施,事实上,接诊医师的专业水平对民众就医意愿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全国知名的大医院还是鲜为人知的基层医院,都面临着缺少高水平诊疗医师的难题。
调查期间,本报记者对学生、企业职工、教师、白领等来自多个领域的50位普通民众就“是否愿意选择到民营医院就医”和“影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两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针对“是否愿意选择民营医院就医”这一问题,持肯定答复的民众有38名,占比76%。在“影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一项所列的选项中,选择“医生水平高低”的有45人,占90%;选择“是否医保定点”的有42人,占84%;选择“医院硬件和就诊环境”的有32人,占64%;而选择“价格因素”的民众最少,仅有12人,占24%。
在汪浩看来,民众就医时更看重医疗水平而非价格,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看病贵”现象有所缓解,另一方面说明民众在选择购买医疗服务时更具理性。
汪浩指出,受体制因素制约,医生至今仍被认为是“公立医院的私有财产”,并成为吸引患者就医的关键因素。无法获得更多优质医生资源也是众多民营医院难以逾越的鸿沟。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旨在将税收、土地、投资、人才、职称、户口等多方面内容统一打包移植到社会办医政策当中,其中在“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中明确指出,赋予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对于通过公开招聘平台确定引进的人选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调京手续。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领先技术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以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并享受相关政策。
“这一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无疑是最大利好。”汪浩强调,具体执行细则的落地才能确保政策生效。
“两条腿走路”仍需两大前提
对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和与公立医院共同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一位有着近25年诊疗经验的中医医师将其理解为“用两条腿走路”。
4月17日,在位于东城区南小街一家综合类民营中医医院,孙国兴医生对本报记者表示,民营医院应该且有能力填补医疗服务市场公立医院难以触及的市场空白。
“只要政策允许,并有医生资源,民营医院相对于公立医院更适应市场化的趋势。”有着多年公立医院执业经历的孙国兴认为,现在的民营医院更重视个性化服务,这是“拿着政府补贴铁饭碗、不愁没医患就医消费、凭开大处方发家”的部分公立医院无法做到的。
在汪浩看来,公立医院能否适应改革并做好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关键在于公立医院能否认清形势,改变“传统思想和陋习”;而民营医院能否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有力补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关键还在严格准入、完善监管及人才自由流动等制度机制的形成。
“‘两条腿走路’的提法是比较合适的,公立医院不可能沦为从属地位,肯定要占主导地位,而有着更高效率的民营资本办医会给整个行业会带来‘鲶鱼效应’。”汪皓认为,北京的做法对全国各地都有着示范效应,值得期待。
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评估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共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繁荣发展格局,需要有两大前提作保障:一是政府确保监管完善、有效;二是民营资本大量进入,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可规范、受监管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魏际刚认为,目前的医疗卫生监管是比较滞后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包括规则制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一旦社会资本进入后会进一步给公立医院带来竞争,但培育能够参与竞争的民营医疗机构主体是需要时间的。
在魏际刚看来,通过政策引导,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民营医院,继而与现有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且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非常巨大,还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政府通过引入竞争,打破现有格局,会让传统公立医院意识到危机。与此同时,政府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客观上也会为公众提供更大选择余地。”魏际刚强调,由此一来,政府采购也会更趋多元化,这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和不断优化的格局。
- 2008.06.23
- 2012.03.29
- 2011.05.21
- 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