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引发肝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可通过药房购买得到的,很常用非处方止痛药,主要作用为解热镇痛,因其止痛效果好,又没有成瘾性,所以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止痛药,广泛的用于退热药、止痛药、感冒药。但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并非绝对安全,严重的对乙酰氨基酚肝中毒经常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对乙酰氨基酚是典型的剂量依赖型肝毒性药物,过量使用会导致肝损害,原因为: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的代谢物有肝毒性,在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保护因子充足的情况下可解毒,但若过量使用,保护因子耗竭,即可导致肝损害。在美国四成急性肝衰竭是由其引起,在中国对乙酰氨基酚滥用情况不如欧美国家突出,但很多种药物中也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仍需引起重视。当前,研究人员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巨噬细胞与γδ 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炎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和γδ T细胞之间的HMGB-TLR4-IL-23-IL17A轴促成了中性白细胞浸润和肝损伤。在受到对乙酰氨基酚攻击后,研究人员发现γδ T细胞生成IL-17A和肝脏巨噬细胞生成IL-23显著增高。利用一种对抗IL-17A的中和抗体可以抑制招募中性白细胞,减少肝损伤。在肝脏中只有IL-17A+CD3+γδ T细胞受体(TCR)+细胞显著增多,耗尽γδ T细胞则可以显著减少IL-17A生成,减弱肝损伤,降低肝脏中的中性白细胞数量。此外,研究人员证实利用中和IL-23的 p19抗体也可显著降低IL-17A水平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用IL-23刺激,可导致γδ T细胞比例增高,肝淋巴细胞或纯化γδ T细胞的上清液IL-17A的水平也显著增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巨噬细胞抑制可导致IL-23和IL-17A减少。在Toll样受体TLR4−/−小鼠中,对乙酰氨基酚无法诱导生成IL-23和IL-17A。在受到对乙酰氨基酚攻击时,研究人员发现坏死肝细胞释放了一种损伤相关分子HMGB1,而HMGB1抑制剂甘草皂苷(glycyrrhizin)可显著减少IL-23和IL-17A生成,抑制招募中性白细胞。在TLR4+/+巨噬细胞中HMGB1能够刺激IL-23生成,而在TLR4−/−巨噬细胞中则无此效应。
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中的HMGB1-TLR4-IL-23信号促使生成了分泌IL-17的γδ T细胞,由此介导了中性白细胞浸润和损伤诱导的肝炎。
相关新闻
- 2011.05.13
- 2011.01.27
- 2011.02.03
- 2010.11.17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