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尿毒症兄弟 如今安居救命医院
2006年二三月间,《广州日报》以《生死抉择》为题对湖南农村曹家的一系列报道,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回响。当时,曹家尚处于花季的两兄弟同时患上晚期尿毒症,贫困的家境把曹家逼到了“两个只能救一个”的困境。最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两兄弟都得以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
术后,一家四口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宿舍区的保安室安下家来。医院还帮助两兄弟的父母在医院里找到了工作,方便两兄弟定期复诊。
过年期间,记者重访曹氏一家。尽管现在一家四口挤在15平方米的保安室里,日子并不充裕,但他们心中充满感恩。
双层铁架床睡下一家四口
市一医院的宿舍区大院有扇门开向东风路,车水马龙声能清晰地传入门口旁的一个保安室,这里就是曹家四口近七年来在广州的栖身地。15平方米的单间,最里面是一张双层铁架床。尽管两个儿子已经是23岁和22岁的大小伙了,却只能和父母同睡。
老曹说,两个儿子都在附近的发廊做学徒。他工余时没什么娱乐,就和丁大姐坐在衣柜前两个泡沫箱上看看电视,等两个儿子晚上10时下班回来。
桌子上都是杂物,整齐摆放的两瓶酒精和一双小药杯甚为显眼。现在,曹家两兄弟两三个月复诊一次,情况比较稳定,但每天要吃两次抗排斥药,一次就是10多粒倒进嘴里。“现在他们都习惯了,能按时吃药,不用我们操心了”。
老曹说,在这里住,洗澡要到旁边整形外科门诊里,衣服就由丁大姐拿着桶和盆到宿舍大院里洗。这个家,挤是挤一点,吵是吵一点,但医院能安排这么一个地方落脚,他们表示:已经很感激了。
医院为老曹夫妻安排工作
在两兄弟发病之前,曹家一家人都没来过广州,老曹和爱人丁大姐在韶关打工,两个儿子在东莞。
一场病改变了曹家的生活轨迹。2006年5月,曹平两兄弟出院后,市一医院考虑到曹家的经济困难,安排老曹和丁大姐在医院里分别做保安和清洁工,之后又帮他们换了待遇好些的工作。现在,老曹是医院洗衣房里的烘干工,丁大姐是宿舍区的保安。
因为担心两兄弟在工作上闹矛盾,老曹特意嘱咐两人在不同的发廊找工作。记者在曹家看见,大儿子曹平个头不高,一个人坐在床上,不大爱说话。老曹说,那场病之后,大儿子的耳朵听力差了,性格也有些内向。因为不想让同事知道自己过去的病,虽然发廊包吃住,两兄弟还是回家和父母同住,为的就是可以每天两次在家吃药。
新年愿望:报答好心人
如今,一家人在广州住了六年多,生活就是以医院为中心,最远就是到过西湖路玩。老曹说,在广州过的七个春节都没有逛过花市,“过年,医院职工很多都出去旅游,我们更要看紧了。万一出了事,我们可对不起大家啊。”
老曹说,当初在广州留下,就是想把保安的工作干好,然后走一步算一步,“人家对我们这么好,假如我还给人家添麻烦,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干活时,我能干多一点就干多一点。”
他说,假如现在再回老家,也很难找到同样收入的工作,两个儿子现在的工资,除去买衣服、鞋子以外,全都上缴,又不用交房租,一家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总算还能省下几百元存着。
保安室值班桌上散放着几粒喜糖,是朋友给老曹的。“要在我们老家,我们这个年纪的早就抱上孙子咯。”丁大姐说。
老曹说,两个儿子现在还没谈朋友,“娶媳妇我们想是想,可是急也没办法。院长说这个情况可以成家,但我们家的这个经济环境……”
“现在的女孩子,很挑剔的!”丁大姐插话,“新年愿望,假如是能成的话,就是两个儿子能找到女朋友!”而老曹的新年愿望是“好好干”,以报答广州的好心人和市一医院的帮助。(文/记者伍仞 通讯员徐晶)
新闻回放
市民爱心救了曹家兄弟
这本是一个悲情故事——老曹两个身患重症的儿子,一个接受了肾移植手术,获得了活下去的机会;而另一个,在贫困父亲以衣遮面的痛哭声中,只能回老家等待死亡。
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心与拯救的温情故事——曹家兄弟的不幸,经《广州日报》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光是见报当天,就有数百人打电话到医院询问情况;人们揣着关切的心,走进医院病房,把捐款交到了老曹手上。最终曹家获得超过52万元的捐款。弟弟也得以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现在两兄弟身体情况理想。
- 2010.12.31
- 2011.04.25
- 2011.01.07
- 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