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义明领导的多样性与空间生态学研究组,通过研究、对比影响壶菌全球分布的几大因素,证实了国际贸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引进以及植被变化等全球化因素对两栖动物流行性疾病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并入选体现论文重要性的二次数据库“F1000”。
据介绍,近年来,人类及野生动物急性传染病在全球暴发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界普遍将其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及外来物种引进等全球化因素的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各地相继发生因壶菌导致的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现象,截至目前已有200多种两栖动物面临种群延续危机,许多甚至已经灭绝。作为“两栖动物的杀手”,壶菌在全球分布的规律与影响因素一直被人类简单地认为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其他因素很少被考虑,这种认识的不足也致使两栖动物“惨案”在全球不断上演。
李义明研究组基于5年来对我国10个省区两栖动物壶菌的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结合壶菌在80多个国家的精确分布资料,探索了壶菌的全球分布格局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建立了一个预测能力强大的全球化模型,把影响因素分成气候因素、栖息地因素以及可能影响壶菌传播的因素,如贸易量、外来宿主和当地宿主的分布以及人口足迹等,通过量化上述因子对壶菌分布的相对贡献率,找出哪些因素能有意义地解释壶菌的全球分布。”李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研究结果表明,壶菌的分布与植被、贸易量、外来两栖动物宿主的分布、年温差相关,但与蛙腿贸易量和两栖动物多样性无关。
“这个模型有助于指导致死性壶菌病的管理,对发展其他急性传染疾病和外来种的预测模型也非常有用。”李义明同时表示,该模型对人类流行性疾病的预测也很有作用,“很多针对人类疾病的模型正在建立” 。
- 2008.04.07
- 2008.04.07
- 2008.04.07
- 200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