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身体的“排毒”中心,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然而肝脏没有痛觉神经,这让很多肝病在被查出时,已处于较严重阶段。清华大学三位年轻博士研发的全球首台影像引导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实现量产,目前已进入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这一仪器利用超声波定位以及低频剪切波技术,能无创检测出早期的肝脏病变。
两分钟测出肝硬化数据
“肝脏硬度:5.3,脂肪衰减度:179,这下老婆不会再念叨我啦!”在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刚刚拿到检查报告的市民刘先生舒了口气。医生告诉他,肝脏硬度在7以下,脂肪衰减度在240以下属于健康范围。
从整个人平躺到检测台上,到一张A4纸大小的“肝脏超声和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报告单”到自己手里,只用了两分多钟。检测过程使用的仪器,正是全球首台影像引导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
以往想要对自己的肝脏“摸底”,可没那么容易。因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许多肝病在被发现时,往往已较为严重。这时想要做临床确认,通常需要做肝穿刺手术。整个过程下来,花上一个礼拜住院不说,还存在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由清华大学三位年轻博士创立的北京海斯凯尔医学技术公司,位于清华科技园内,今年刚满3岁。去年,该公司研发出的全球首台影像引导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实现量产,目前已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
菜场猪肝成最初试验品
肝纤维化是各类慢性肝脏疾病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必经环节。包括肝炎、脂肪肝、酒精肝等在内的大部分肝病都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说起海斯凯尔公司研发出检测仪的过程,还有一个长长的故事。现在担任海斯凯尔总经理的邵金华,本科就读于清华自动化系,硕士、博士转攻生命医学工程专业。2008年,他在一篇学术文章看到了“瞬时弹性成像”理论,也就是用低频剪切波来检测肝脏硬度,以便尽早发现肝脏病症。
在此之前,全球只有法国爱科森公司成功应用这一技术,量产了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
“我有捣鼓线路板的底子,有生命医学方面的知识,为什么不试着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邵金华拉上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段后利和孙锦,组成了“三人组”。
低频剪切波强度小了,肝脏没反应;强度大了,影响判断;肝脏产生的波动则是一堆平常人看来杂乱无章的代码……三位年轻人从中关村电子城里淘来一块块线路板进行拼装,在电脑上一次次建模型、写代码。他们白天各自忙着自己的课题研究,晚上经常聚在一起捣鼓到凌晨两三点钟。
一年多下来,算法渐渐有了头绪,不同线路之间的协作逐渐变得有序。从菜市场里买来的一块块猪肝,成了最初的试验品。
2010年冬天,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里,首台检测仪在一堆线路板中诞生了。这台检测仪没有任何外壳包裹,只是一块块裸露的电路板。然而,这台机器的独到之处是很好地结合了超声波和低频剪切波技术,比法国原有的技术更准确科学。
拒绝法国公司高价收购
三位年轻人在法国人研发的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前,加上一个很重要的定语“影像引导”(使用超声波技术)。通过这台机器,可以先通过“影像引导”定位肝脏具体部位,再利用低频剪切波技术进行无创肝纤维化检测。
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三位年轻人成立了海斯凯尔公司。随后,公司研发的检测仪在北京地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进行了临床试验;2011年5月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去年8月仪器实现量产……
没多久,原本以为掌握“独门绝技”的法国爱科森公司,特地找到海斯凯尔,伸出合作的橄榄枝:“你们做到了我们下一步想做的!”对方提出了条件丰厚的收购邀约,但被三位年轻人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们想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脏检测设备。
据了解,肝纤维化在5年期内变为肝硬化的转化率高达12%到25%,而中国潜在肝纤维化人群达到了千万人数量级以上。
孙锦介绍,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医院里有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国外此类产品价格在每台200万元左右,而海斯凯尔每台产品的价格在180万元左右。看着市场一步步打开,三位年轻的创业者,还计划将检测仪应用于甲状腺、乳腺等其他器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