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活动中,“鱼油冒充鱼肝油”之事曝光后,乱补维D也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很多婴儿在医生建议下补维生素D,那么一般情况下婴儿要不要补充维生素D,补维D有什么作用?
1
《指南》规定婴儿要补维D
2007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和小婴儿,如果摄入配方奶中的维生素D达不到规定 的生理需要量,又不能外出晒太阳,就需要补充不足的部分;如果是早产儿、双胎或者有可能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孩子,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美国儿科学会2008年新《指南》提前和延长了补充维生素D的年龄段——
1)新生儿从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一直持续到儿童和青少年阶段;2)任何母乳喂养的婴儿,无论是否添加配方奶粉,均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IU/d;
为什么新生儿、婴儿要补维生素D?因为这些孩子是维D易缺人群。
人体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
一是内源性:人体皮肤里有一种称为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
但是,现在的新生儿很少外出晒太阳,尤其是冬天出生的新生儿晒太阳机会极少,即使在屋内晒太阳也是隔着玻璃,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就被阻断,无法促进维生素D的转变。
二是外源性:即摄入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D。
进化环境中,人一出生即在自然环境中,就会晒太阳,因此大自然没有给人类准备更多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如,母乳中维生素D的水平较低。谷物和蔬菜中则更少。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有一些,唯有晒不到太阳的海鱼中含的才较多。新生儿、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4~6个月才添加辅食,食量也不大,所以每天从母乳或正常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婴儿又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特别是骨量迅速增加,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2
维D在骨重建中起到双重促进作用
为何骨量增加,骨骼发育,需要维生素D?
首先,它会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
骨质的基本成分是钙和磷,但从食物中被分解出来的钙离子、磷离子,不能被人体吸收,就像人坐着小船才能过河一样,它们也需要个载体,即和蛋白结合成“钙结合蛋白”、“磷结合蛋白”后,才能在肠道,透过小肠粘膜细胞被吸收入血。
维生素D的作用,就是诱导这种载体的合成。如果维生素D缺乏,钙的吸收率只有10%;如果足够,钙的吸收率会增加到60%-75%。
维生素D还有个经典作用,即促进骨代谢。
何为骨代谢?
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处在新陈代谢的重建过程中的,个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合成、分泌骨胶原及骨蛋白纤维,形成骨基质,然后释放钙、磷离子到纤维的孔隙中,沉淀结晶,基质钙化,形成骨组织。
破骨细胞,主要分布在骨质表面,降解骨基质,溶解并吸收钙、磷离子,将其转移到血液中,形成破骨作用。
如此成骨——破骨——成骨反复交替进行,骨骼时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维生素D在个中起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它既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又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新骨质的沉着,维持着骨的更新与动态平衡。
小儿发生佝偻病了,出现多汗、易激惹、夜惊、方颅、鸡胸、X或O型腿了,不能仅仅以为是缺钙,婴幼儿吃母乳、代乳品,一般不会缺钙,其症结,很可能是缺维生素D。
3
缺乏维D的孩子容易过敏
维生素D的作用类似于激素,可以影响200多个基因的表达,还与体内所有细胞的细胞增殖和分化,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有重要联系,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病、肺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形成,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
- 2012.04.17
- 2012.05.03
- 2012.05.06
- 2011.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