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砷剂耐药新机制
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北大人民医院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砷剂耐药新机制
www.yongyao.net  2014-5-8 9:4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近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砷剂耐药的新机制。2014年5月8日,主鸿鹄、秦亚溱、黄晓军为 作者的文章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通信形式发表,影响因子51.658。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史上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 义。

此项研究在13例砷剂耐药病例中,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9例病人存在PML基因突变,出现PML突变发生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4个 新的PML突变位点——A216T/S214L/L217F/S220G,并提出砷剂耐药时PML突变存在一个“突变热点区”(C202-S220)。该 研究完善了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砷剂耐药机制的认识,检测PML突变有望实现APL的分层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并为下一步克服耐药的研究提供靶点。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单纯依赖化疗,患者复发率高,总体生存较差。2013年黄晓军课题组曾在国际上首次通 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对APL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达到99.1%和96.6%。2014年最新版美国权威指 南NCCN(美国国家综合症网络)和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均新增维甲酸+砷剂作为APL患者的一线选择推荐,APL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已 经到来。

目前,新增维甲酸与砷剂联合治疗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首选方案,被业界称为“梦幻组合”,根治率达到90%以上。但即使选用这种一线治 疗,仍有部分病人复发,此后再用砷剂治疗效果差,砷剂耐药逐渐成为APL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此次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急 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砷剂治疗过程中进行耐药监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