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医托”组团坑人的报道引发关注。患者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由于治病心切,掉入陷阱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何不在医托的诱导下误入歧途,如何识别出保健品背后的营销黑幕?人民网记者为您盘点花样百出的骗术伎俩,避免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上当受骗。
医托组团坑骗患者
步骤一:假扮热心人引导就医
医托经常“潜伏”在火车站或者大医院门口,看到前来就医模样的人便主动搭讪,套近乎,拉老乡(所谓的老乡)热情询问病情。不管患者得了什么病,他也得过,或家里人得过,然后很在行地说如何难治,终于找到专家治好。患者一听喜出望外,医托便热情地说明地址,或免费带路,欺骗患者及家属随他们去江湖小门诊就诊。
“医托们眼很贼!”一位知情人士说,医托在(火车站)出站口蹲守,一眼就能看出来京者是不是看病,“比如老人,或家长带孩子。”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医托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尤其是在整形美容领域、疑难病领域(如妇科病、风湿病、糖尿病、关节病等),许多医院的网络咨询人员,注册很多呢称网名,在各个论坛发贴子编故事,讲述自己在某某医院做手术,效果很满意等。
步骤二:团队行动分工明确
医托分工明确,与人搭讪的叫“清点”,领人就医的叫“带点”。他们“上班”也有规律,一般早上5点左右,蹲守在出站口,直到上午11点多才“下班”。
知情人士透露,医托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遇到看上去像是病人的乘客,哪几个医托上前搭讪,哪几个医托把病人送到地铁站,哪几个医托负责把病人领进小医院、诊所,都有分工。大的团伙,甚至会分出专门的人在旁边盯梢,以防被监管部门抓现行。
步骤三:医托、医院里应外合
“老中医专家把脉,这边病人还没到,医托就提前打电话给医院专家,告知带来的人患什么病。”知情人士还表示,不是医托带过去的病人,医院根本不给看病。
到了医院后,医托也装作是病人,同样拿药。为表演真实,医托先拿药,看病者一看,医托都拿药了,看病者也就拿了。
“现在,医托分成的行情是三七开。”7月3日,南三环一家民营医院,老板刘金生(化名)透露,现在很多小医院、诊所跟医托分成比例是“三七开”,而且是“倒三七”,也就是说,医托每引过来一个病人,病人在医院消费1万元,医托拿走7000元,医院只留3000元。
保健品成“忽悠”重灾区
目前在保健品销售市场上,一些非专业的保健品机构或生产厂家,打着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旗号,以赠品为诱惑,吸引一些老年消费者到现场听课,大肆吹嘘其产品功效和疗效,引诱听课的老年人买其产品。当老年人们感觉上当受骗再与商家联系时,商家早已人去楼空。
伎俩一:大肆宣传疗效
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其中有的还号称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疾病也能通过服用保健品快速治愈,满足患者治愈心切、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去年10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老年消费者选购保健品时过于迷信其功效,从而降低了对产品成分规格和质量的防范意识,提醒老年消费者不能盲目的追求功效,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宣传和小利诱惑。
- 2015.07.08
- 2011.01.27
- 2011.01.29
- 200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