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肝癌患者生存困境
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肝癌整体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2.5%。随着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技术的进步,可切除性肝癌的整体 5 年生存率已提高到 50%以上,早期肝癌甚至能提高到约70%。 然而,我国可通过手术切除肝癌的病人仅占所有肝癌病人的20%-30%,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肝癌,肿瘤大,或者侵犯了周围血管,甚至发生了远端转移,因此都已错过了手术切除肝癌的机会。
近日,在全国肝癌转化治疗高峰论坛上,良医汇平台采访了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文天夫教授。近两年,在靶向和免疫创新治疗药物的推动下,原本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现在有望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据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文天夫教授介绍,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已在肝癌治疗各个阶段全面展现巨大的潜力,部分中、晚期患者经这些药物治疗,以及这些药物和TACE,放疗等局部治疗的联合治疗可获得肿瘤的缩小或降期,让原本不可切除的肝癌转化为可被手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为长期的“无瘤生存”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肝癌转化治疗在国内已有30-40年的历史,但以往治疗手段缩小和控制肿瘤的效果有限。2008年国内首个治疗肝癌的创新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进入临床应用,开启了肝癌靶向治疗;但因其缩瘤有效率不到10%,因此对于推动转化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
十年之后的2018年,第二代肝癌靶向药物仑伐替尼(商品名“乐卫玛”)在国内获批,带来更强的缩瘤效果,治疗中国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客观有效率是索拉非尼的2.6倍;而其与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国内俗称“K药”)的联合治疗方案(俗称“可乐方案”)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可以让近50%患者的肿瘤得到显著的缩小。文天夫教授认为,强效缩瘤是转化治疗的基础,只有把肿瘤缩小了,才有可能考虑切除原本不可切除的肿瘤。
今年,在全球最大、最顶级的肿瘤治疗领域的学术会议之一的美国肿瘤学年会(ASCO)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治疗团队公布了该院开展的一项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参与该研究的60例不可手术或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免疫药物治疗后,11例(18.3%)患者转化为可手术,9名患者接受了肝切除术。
文天夫教授指出,随着医生更熟练掌握创新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随着更多创新的转化治疗方案的涌现,转化治疗的有效率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让我国更多的中、晚期肝癌获得手术的机会,这必定有助于提升我国肝癌的五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