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本的生意没人干,杀头的买卖有人做。卖假药的最高可判死刑,可假药依然禁不住。这类造假的本质是谋财和害命。”中国保健协会贾亚光副秘书长表示,“不过假药、假保健品的泛滥也造就了一个新生的市场——药品防伪市场。”
一个至少200亿元的巨大商机正在假药袭扰下悄然出现。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药品保健品企业开始采用防伪包装。防伪技术,这种对制药厂家和经销商们都能带来“成本节约和免责作用”的行业开始受到青睐。
医药保健品企业纷纷换上“防伪装”
外资企业在运用防伪技术上不吝惜资金,国内企业也纷纷效仿,业内人士预计,这个市场至少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在我国制售假冒药品主要发生在基层,由于医疗机构数量多、规模不一、地处偏远、使用品种各异、进货渠道复杂、外观包装十分相似,致使高科技作假、掺伪的药品日趋增多。”日前,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务副所长金少鸿透露,“例如,斯达舒、息斯敏、利君沙及皮炎平软膏等这些名牌经常被一些不法企业仿冒。另外,用便宜的青霉素以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假冒高价格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也是常见的造假行为。”
据了解,并非只有我国面对着假冒医药保健品的困扰,在世界很多地方,假药也都泛滥成灾。美国FDA调研发现,每年世界上假药的销售额高达400亿美元,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研则认为,全球各地区假药销售平均占医药市场5%到10%的比例,其中,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假药销售超过这一比例。
“可喜的是,防伪技术公司对客户必须是专属性和唯一性的,如今,他们专门为药品保健品行业制作的防伪技术越来越高超。这使得制药企业对采用防伪包装的打假手段越来越青睐。”金少鸿告诉记者。
对于防伪技术的应用,跨国公司不仅走在前头,而且投资巨大。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英国阿斯立康制药公司在中国市场频频遭受假药的袭扰下,斥资800万元人民币给四个重点药品换上防伪包装:当撕开药盒封口签时,里面藏有的易断裂虚痕将使封口签立刻支离破碎,药品盒也同时破损,这种防伪包装可以完全避免造假者利用回收的真药盒来装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