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将会出现三大动向
www.yongyao.net  2007-9-25 13:11:03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部分医药品种产能低水平扩张后果日趋明显。她告诉记者,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相当一部分企业将"仿制"作为"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更让人吃惊的是,医药行业投资大幅下滑。她说,2006年全年累计投资为8%,为2004年、2005年的一半水平。而且,今年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2亿元,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

CRO还将飞速发展

"两年前,我告诉我们校长CRO的时候,他一头雾水。可去年的峰会上,他就能上台对听众讲CRO了。"首都医科大会同昕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焦守恕告诉记者,CRO在近三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大凡涉及生物、医药的企业都想做CRO。"CRO只需仪器、人和规则,投入成本上,因此发展非常火暴。"他说,国内起步较早的一些从事CRO的研究机构身价已过亿元。

CRO是药品研发外包的简称,即药品企业将研发中的某一步骤外包给另一企业来做。我国医药企业由于研发能力有限,但是科研人才素质高,因此不少外国公司将新药研发的某些步骤交给了中国公司进行。目前的CRO基本上都是国内中小企业或研究机构承接外国公司的业务。尽管目前没有国内从事CRO企业的统计数据,但CRO论坛的听众济济一堂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预测,CRO肯定将成为国内不少药企的一个利润增长点。但是,他们对CRO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不少问题。

焦守恕告诉记者,许多从事生物技术和药物的公司在选择外包伙伴时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不能提供特定的合适的试验方案。二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操作规范。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措施。“因此,不少美国企业即使面对中国企业相对低廉的报价,也不愿意选择他们。”

"国内企业漫天要价。一个200多万元的项目,居然能要700多万元。"一位外国公司的总裁说。

最让人担心的是,CRO不应成为我国药企的终极目标。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中生说,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有限,而CRO能帮助国内企业熟悉国际规则、采用国际技术,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为我国新药研发做铺垫。但是,不少企业都满足于"CRO火暴、利润高的现状,没有长远考虑。“这样,国内企业又成了外国企业的"加工厂”。

于中生的一席话立即引来了台下鼓掌。万全阳光临床研究服务集团总经理宋雪梅告诉记者,自己企业在做CRO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她希望,各家从事CRO的企业能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我国新药研发工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