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07年北京医药企业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北京”这个地方品牌和制药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联系在一起了。今年的4月19日,当来自北京的22家医药企业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不分大小、无论类别,统一以“北京品牌,用北京药放心”的形象出现在第57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大连)时,医药行业轰动了。某国有大型企业的营销老总感慨说:“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省估计组织不起来——还是‘北京’两个字有分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好。”
的确,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世人心目中,“北京”这两个字在产品中就意味着规范、有品质和可信赖。当它与某个行业中的众多企业紧密相连时,无疑是给行业添彩,为企业加分。
但是,对于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一位企业老总表示,即使是同一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各个企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品牌整合较为困难,更何况是这些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企业?究竟该如何打造“北京品牌”,真正实现“用北京药放心”?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选择用论坛的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两部门共推品牌战略
其实,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系统打造北京生物制药品牌,提倡“用北京药放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多年来,北京市工业促进局一直致力于北京工业的品牌建设。在该局副局长常青看来,创建一流品牌不仅是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北京是全国生物工程和医药产品研发、检定、评审、监管和临床应用的中心,医药工业和商业发展都较为先进,先后诞生了同仁堂、双鹤制药、紫竹药业、华素制药(原四环医药)等这些国内知名企业。尤其是“十五”以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其列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四个重点产业之一,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也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
“但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信誉危机的情况下,如何让那些规范经营的医药企业避免池鱼之灾;其二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还停留在拼价格的低层面。一个行业的成长是不能靠低水平竞争实现的,那么北京的生物医药行业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呢?”常青的想法并非杞人忧天。当“齐二药”事件发生后,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当地一位药企老总告诉记者,在那段时间,很多代理商都不敢接手黑龙江药企的产品。
“我认为,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有效途径。”常青表示。在她看来,只有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将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的高度,才能帮助守法企业免受无妄之冤,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医药行业形象,壮大北京经济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