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发掘整理,完善理论体系
壮、瑶等民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规范通行的文字,其医药长期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没有得到文字上的整理和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把完善理论体系作为发展广西民族医药的切入点,近20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发表了《壮医理论体系概述》等5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内科学》、《中国壮药学》、《中国壮药志》、《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瑶医学》、《中国瑶药学》等专著;编写了《壮医药学概论》、《壮药资源学》等壮医药本科教材。壮医药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特点为:以“阴阳为本”、 “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理论为核心。临床上使用大量的单方和专方,复方组方以公药、母药、帮药、带药理论为配方理论。“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项目先后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制定技术规范,推动临床服务
针对民族医药长期在民间流传,技术缺乏规范,药物缺乏标准的状况,加强了民族医技术规范与民族药标准的建设。先后对壮医望诊、目诊、舌诊、甲诊、腹诊、指诊、询诊、脉诊、针法、灸法、刮法、薰蒸、薰洗、佩药、药锤、敷贴、点穴、滚蛋、药罐、足浴、热熨、按摩、经筋疗法等壮医诊疗技法制定了操作规范;对眩晕等40个单病种制定了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对500种壮药的壮名、学名、别名、来源、生境分布、植物形态、采集加工、性能主治、用量、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规范。
壮医药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了壮医药技术的推广、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医专病专科建设。广西壮医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右江民族医学院壮医药门诊部等民族医医院,壮族聚居区地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都开展了民族医药临床服务。广西壮医医院壮医目诊专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区卫生厅重点专科,壮医内科列为自治区卫生厅重点专科;其他壮医医疗机构也有各自的重点专科或专病。这些专科专病运用壮医药治疗痧、瘴、盅、毒、风湿病、痛症、骨伤、偏瘫、白血病、慢性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
引入教育机制,注重人才培养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把民族医药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的壮医药教育,培养了一批壮医药人才。一是研究生教育,1985年,广西中医学院招收第一批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教育,2002年,广西中医学院首次设置5年制中医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班,现有在校生140人;在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优秀等级,2005年荣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右江民族医学院把民族医药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民族地区培养掌握民族医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短期培训,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举办了80多期民族医药培训班和函授班,培训6000多名乡村适用民族医药人才。四是继续教育,自治区人事厅、卫生厅委托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举办民族医药高级研修班,每年招收在职人员参加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