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认为,只要整合好资本、人才、创新人才,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健康发展。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各种会议令人目不暇接的季节,京城跑医药健康线的记者三天两头就泡在各种各样的会场里,难免有些麻木了。
不过,11月3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成长型医药企业发展论坛令记者颇为关注,这并不在于会上嘉宾演讲的内容有多精彩,而是参会的人比较特别:到会的600多位代表中,大多数都有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而企业的性质几乎涵盖了制药行业的各个相关领域,包括原料药厂、制剂厂、销售公司、研发机构、咨询公司、广告公司、投资公司、培训机构……其中很多企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会议期间,这些老总们也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听会以外,还四处派发名片、相互介绍、攀谈业务情况。
这场由企业轮流赞助,参会人员全免费的论坛,更像一个热潮涌动的汇聚各种资源的平台,而这正是会议倡导者们的初衷:无论什么企业都欢迎来参会,论坛就是要为那些中小规模的成长型企业搭建一个开放、沟通、合作、共赢的平台。
最缺是资源
作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压力,因此挑战更多来自外部环境;长远来看,发展的挑战同样也来自内部资源的凝聚与投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谈到目前的困难,这些中小企业的“当家”们观点比较一致:排前3位的往往是资源缺乏、技术创新投入不够和人才引进困难。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吕旭幸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变化,导致原来的习惯做法与新的环境规则产生的冲突;其次,中小成长型企业一般都比较“年轻”,在市场、资本、人才、公共关系等资源整合上存在薄弱环节;第三,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引进困难,没有这么多资金投入,以及创新需要时间、政策保护和支持,这方面整体社会环境制约创新,因此,成长型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存在障碍。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忠良的观点也基本相同,认为目前企业做大的困难是政府关系、资本等资源的整合,其次是人才队伍的培养,第三是技术创新。
扎实练好内功,把企业做大做强;循序渐进培养人才、改善生产设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等,是当前这些成长型企业的企业家、高管们比较一致的观点。只要练好内功,资本、政府支持等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关键是基础。”刘忠良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刘忠良的想法是,虽然创新对企业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但目前阶段只能把创新排在第三重要的位置。站在实用的角度上看,目前的重点是剂型改革、工艺改革等适合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创新。但也有长远的规划:维康药业正在和大院大所的院士、专家等谈合作,开发一个一类新药。
吕旭幸认为,中小企业不妨把起点定得高一点,不一定要贪大求全,可以建一个比较小的生产基地、明确一两个产品方向、建立高水平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标准,从高起点发展,这种模式在未来三五年内应该是有效的,可以避开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国际市场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