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就要到了,我们的视线将移向那一个远离正常人群的特殊群体。中国疾控中心麻控中心副主任沈建平:我们已不对麻风病人做长期隔离治疗,过去的麻风村将完成历史使命。
“准确地说,他们是残疾人。”这是南京市皮肤病性病专科医院(又称“南京市皮肤病防治所”)的院长李贵春对该院住院部里的麻风病休养员的称谓。
在过去,这些人还有另一个称谓:“麻风病人”。
作为一个医学名词,人们对麻风病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导致的、以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当年,由于防治手段缺乏,麻风晚期的病人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让人害怕。
让人陌生的是那些患者。麻风病具有传染性,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一旦发现麻风病人就只能将他们送去偏远的深山孤岛,进行隔离治疗。我们看不见他们,他们也看不见我们。
千百年来,麻风病人就是这样,在疾病和歧视的双重折磨中艰难生存。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约21万名,其中约10万名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约2万名治愈残老者滞留在麻风村内。
在南京也有这样一个麻风村,它是解放后苏南地区最大的麻风病人隔离治疗中心,如今是南京市皮肤病性病专科医院的住院部,同时也是一个在普通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
那地方叫“坟头”
2007年12月11日,记者驱车离开南京市区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位于青龙山南麓的南京市江宁区坟头村。
坟头村的名字虽然听上去很恐怖,却是大有来头的。当记者来到122省道10公里界牌处时看到,著名的历史遗迹阳山碑材就在对面。
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续建明孝陵,下令开凿阳山碑材,工程全由囚徒承担,规定每天每人向监工交验钢凿凿下的石碴三斗三升,完不成便遭砍手、砍脚以致杀头之祸。那些死去的囚徒即就地随处草草掩埋,漫山的坟茔便“造就”了坟头这个地名。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这里修建了永安公墓,许多民国名人都葬在附近。
据李贵春介绍,由于此地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故1958年11月“南京市麻风病隔离所”由牛首山迁至坟头村南的青龙山山腰,与阳山碑材隔路相望。当地人称“麻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