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者因此得到的被诱导的多能干(iPS)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和心脏细胞,可以产生干细胞特征分子。当这些细胞聚合发育可以形成三胚层的胚胎特征结构。
但他们研究中所采用的c-Myc因子常会导致癌症。而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Yu等用另一套转录因子(Oct4、Sox2、Nanog和Lin28)“转型”皮肤细胞,避免了产生癌症的危险,同样得到了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这两个互相独立的研究小组都采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其选中的转录因子克隆进宿主细胞的DNA之中,从而使这些因子能够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
更多胚胎研究?
由于不用制造和破坏胚胎,这个新方法自然赢得了一些伦理学组织和反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强硬派的好感。美国生命伦理研究中心(Hastings Center)的法律和生物伦理学专家Johnston表示,虽然这个方法仍将引起一些道德争议,但用这个方法来获取多能干细胞可以避开重大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白宫也对这个方法表示了赞许。如同美国总统小布什曾经说过的,“相信医学问题可以通过不需要破坏人类生命的方法来解决”。 这项研究还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
新方法的诞生是否意味着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末日?不约而同实践了该新方法的两组实验者再次很有默契地表示,目前废除胚胎研究为时过早。日本京都大学的Yamanaka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iPS细胞是否能够完全取代胚胎干细胞,还需要更多的实验验证“转型”后皮肤细胞的干细胞“性能”。这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验证这些多能干细胞的“性能”时必须与胚胎干细胞对比,这是否意味着人们需要更多的胚胎干细胞研究?
此外,新方法中还有一些设计缺陷。“克隆羊多利之父”Wilmut表示,新方法虽然避开了传统从胚胎中获取干细胞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但是由于其采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因此可能带来其他的危险。如果能够改进这个方法,不用病毒作为载体,那么该不需破坏胚胎的方法将可能成为获取人类干细胞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