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率管理”降低药价
农村药价高严重困扰着农村用药改革。农村药价为什么降不下来?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唐玲丽告诉记者,药品都有最高限价。有的乡村卫生院、室坚持不降价,或者只减少一点点,然后抬出最高限价来搪塞。但是,最高零售限价是针对城市人群和医疗机构制定的,不符合农村实际。加之,本身又存在严重的“虚高”问题,药价已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如何将药价稳定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一直是农村药品改革的重点。唐玲丽说,成都市自2004年开始,对农村配送药品价格实行“差率管理”,即统一要求配送企业在批发进货后,加价6%制定配送价。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配送价的基础上30%范围内定价销售。
推行“差率管理”后,配送企业将按规定的顺加率,统一计算药品配送价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最终零售价,报呈当地物价部门审核,然后制作成表发放给各乡村卫生医疗机构,明码标价予以公示。物价部门和药品协管员、群众对此进行监督。如有违反规定的,可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一方面药价降了,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流通企业、医疗机构合理的利润,对现有农村药价政策是一个有益补充。”唐玲丽说,“差率管理”后,成都地区农村药价降低了10%至20%。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用上放心药
平坝、丘陵地区农村“两网”成功搭建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用药难的老问题便凸显出来。
“出于地理位置、成本等考虑,商业机构都不愿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卖药。”刘伟德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少量的乡村卫生院和零售药店,无法满足群众买药就医的需求。
2006年底,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四川科伦医贸有限公司协作,将120个非处方药的药柜送到甘孜、阿坝等地的乡村,再通过“马背药袋”把这些常用药送到边远的农牧区。
刘伟德说,马背药袋一是方便了群众。过去有钱买不到药,小病忍成了大病,现在有了非处方药柜和马背药袋,不出村就能买到与县城同质同价的药品;而且药柜和药袋管理人员都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和线路,无论冬季大雪封山或者夏季牧民分散,都可灵活机动地送药上门。二是平抑了药价、惠及了百姓。由于采取了直配式和代购式补充药品,进价相对较低,减少了药品经营环节的各种费用。
去年,农村药柜和“马背药袋”已初见成效。记者了解到,阿坝藏族自治州设置了60个药柜覆盖人口6万余人,约3.6万人受益。理县、黑水等6县新设置农村药柜50个,110个行政村、1.12万户、5.375万名农牧民得到了实惠。据新华社成都2月12日电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