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古代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是在充分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成熟的哲学和文化建构起来的医疗科学体系。它讲究整体和变化,推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标本兼治,并以辨证论治和“治未病”(即如今之预防医学)为基本特色。由于在理论建构时就准确抓住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变化,所以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效果,而且形成了简、便、廉、灵的优势。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科学的多元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原创的、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代表。
前不久有人在网上联名要取缔中医药,难道中医药也“病”了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办公室主任、著名老中医王凤岐教授气愤地说,“取缔中医药”,是“欺世灭祖”的言论,不值得一驳,同时他非常诚恳地从中医药的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分析了中医药存在的众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中肯建议。
“中医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探讨中医药时,一定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王凤岐教授激动地对记者说。
中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学以中国文化整体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升华,形成比较系统的医学体系,属于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
解放前,中医教育大部分是家传或师带徒,也有部分靠自学成才,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学校,基本上也是传统教育方式,像私塾一样。
解放以后,我国成立了中医高等学府——中医药大学,有了自己的教材,把中医药学纳入了国家的正规教育系统,这对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医药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中医药教育与普教课程基本割裂。现在中医药院校划归教育部管理,教育部门完全按照一般的普通教育进行,没有考虑中医教育的特殊情况。学生们进入大学学习中医普遍感觉很困难。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接触中医药,对中医的古文化了解很少,而学习西医的学生,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都能用上。学中医完全是重新开始,前十几年学习的知识与中医药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让学生感觉虚无飘渺,甚至有的学生觉得是迷信。
王凤岐教授说:“进行中医药教育,不要忘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他建议:在小学、中学教育阶段增加一些中医药的历史典故、加一些医案医话,介绍一些中医对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常识,这些内容不仅是中医学的,也是文化的,学生既了解了一些历史,也增长了许多知识。这样,学生上大学就会有一点中医药知识,不会出现普通教育培养了十几年,跟中医药没有一点关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