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教材要改革,教材基本来源于古代的医学经典,理解这些经典必须有良好的古文功底。不然,好多字都不认识,虽然现在都使用简化字,也有一些白话文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不一定是本意,也不一定很准确。很多老中医说,学习中医药没有一定的模式,学好中医必须修炼文化底蕴,同样一句话,谁悟性好,理解得好,就能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中医药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从古书里摘编的,组合起来很困难,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化底蕴,学习起来也很难理解。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都是同样的学习内容,拉不开档次,导致培养的人才参差不齐,可能中专的学生比大学生学得还好。王凤岐教授建议:中专就学实用基础,高研班就学高深的理论,这样培养的人才就不会乱,现在有中专生不服本科生,师带徒不服大学生,难免形成中医队伍学术层次紊乱,矛盾也比较多。
王凤岐教授还气愤地讲了一件事情,他说:“中医药院校的骨科教材是以西医的骨科知识为主,而忽视中医骨科的精髓。”中医的骨伤科是中医的特点,也是最容易和西医结合的。西医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手法、夹板固定、内服外用药物的治法。现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只学习西医骨科的特点,那么中医药的特点在哪里?中医药院校怎么体现自己骨科的特色?
别把中医这朵鲜花插在西医这个树干上
“我认为中医临床最大的问题是分科。”王凤岐教授说。
古时候中医主要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后来发展到分为内、外、妇、儿,没有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科。因为中医是按脏腑来辨证的,以前中医内科的医生什么内科病都能看。现在按照西医的方式,内科分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神经科等。很多中医就专门看心血管病或肝病。其实像一些老中医,什么病都能看。比如治疗肝病的著名大师、已故老中医关幼波先生,他不但对肝病有研究,对很多内科疑难杂症都有建树。
按照这样分科,肝病科来的都是肝病患者,而中医治疗时常用健脾胃、治肾、活血排毒等办法来治疗肝病,而不是仅仅治肝,中医是整体观的治疗原则。”中医按照西医的理论来分科,是中医在临床上的一个重大失误。”王凤岐教授说,”中医的治疗不能按照西医的理论,而分科却按西医的理论,那中医还有什么特点,怎么发挥特长呢?”
虽然有很多人不愿意这种分科,但是谁都不愿意讲。王凤岐教授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因为明确分科,他就能成”专家”了,什么肿瘤专家、不孕症专家、肾病专家等。其实,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医的理论,什么病都能辨治,只是根据不同的经验更擅长于某种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