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那几十元也不要了。”2008年1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一年之后,刘成(化名)选择了退出。
在刘成所在的村庄——甘肃天水汪川镇闫集村,像刘成一样的村民为数不少,他们认为参加新农合“实际意义不大”:“吃药的费用并不报销,看病还得上定点的医院,住了院才报销。”
其实在过去参保的一年里,刘成并没有生病或在医疗合作遇到烦心的事,每年每人10元对他们来说也构不成负担,做出退出的选择来自他的经验,“头痛感冒的药品不报销,连吃药也要吃指定的药,可那药并不好。”刘成说。
因为很多人不再缴纳费用,村长在村广播中多次督促,但效果并不明显。“60多户人的村子,接近一半的村民仍没有参加(新农合)。”一位村民说道。
天水市某乡镇卫生院的一位大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之所以很多人退出新农合是因为“农民的认识还没有跟上去。”
“10元钱将解决农民大病后顾之忧。”这位大夫表示,虽然这些农民没有缴纳费用,村上一般还是会想办法暂时代缴或者把去年没有花费的10元充入今年账目,因为参加的人数达不到一定的比例,上级政府也不会将补充款项划拨下来。
医疗机构“困”住新农合
作为国家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新农合重点解决农民因患重大疾病致贫和返贫的问题。甘肃省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运行,首批试点的包括张掖市山丹县等5个县区,2007年6月1日开始,甘肃在最后16个县区启动新农合医药费用报销程序。
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韩克茵介绍说,最后启动的16个县区的加入,标志着新农合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人口,参合农民达到1780万人。
但记者了解到,很多农民对新农合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楚,还有部分农民认为,村干部是在“逼”他们加入新农合。还有更多的农民对在新农合指定的乡一级卫生院治病并不放心,因为那里“缺医少药”,医疗设备缺乏——这也是西部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共同尴尬。农民们宁愿选择去不在报销范围内的市级医疗机构看病。
2006年年底,甘肃省天水市政协就组织委员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医疗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不平衡,农民住院费实际补偿比例仅为34.54%,保障水平较低,保障作用不明显;村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少,报销程序复杂——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