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末的北京,春意渐浓。时隔整整18年,我国卫生、教育界的各路决策人物和知识精英再次聚首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卫生部、教育部首次联手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和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大会的最大亮点,是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共同追求下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在短短一天半的会期里,大家为中国医学教育在新时期应该怎样定位,如何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等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医学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指出,在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学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卫生事业(覆盖13亿人口)的高素质卫生人才。而今,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医学教育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比如,在我国一半以上人口聚集的广大农村,合格的卫生人才还很紧缺。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但社区卫生机构房子修得再漂亮,如果没有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老百姓仍然不会去光顾。另外,目前全国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达到140万人,但有部分学生学医多年后去了药企……从整体来看,不足与浪费并存。
陈竺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然而,当前卫生人力现状还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一是卫生人力总量不足。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12人,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二是卫生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医护比例倒置(去年调查结果为10.82,国际平均水平为13),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较大的医疗机构。三是素质差异较大。乡镇卫生院无专业学历人员比例高达18.6%。四是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与中西部及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差距较大。五是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薄弱。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过低,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经费支持和统筹安排。陈竺说,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