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有负面情绪的女医生。今年的春节才刚过完,患者就像疯了似地涌进医院,每天的大小手术不断,向你诉苦的也不断。自己心情很差,还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还得忍受患者或家属的呻吟、抱怨甚至指责,然后遇到素质很差的领导,没鼻子没脸地训斥你,还有在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缠着你,让你陪着他领着他满院跑,给他找个好大夫看病等等等等。在别人都在消遣取乐时,你却不得不忍受这些折磨,患者有病找医生,我们生病了又该找谁?”这位女医生说。
循环效应
武汉工业学院医学院教授黄万琪等曾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女医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医生。医护人员总体上在上述方面的得分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急诊科及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医护人员可谓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其心理问题往往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
另外,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可能给医生很大压力。广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询公司心理专家刘玉斌表示,患者如遭遇下岗、转制、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可产生焦虑、浮躁等潜伏心理,再加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对医疗费用的焦虑等,稍有不如意即会对医院产生负面评价,迁怒于医院和医生。患者亲属在患者病情恶化、手术失败甚至死亡时往往会出现精神崩溃、悲痛欲绝的现象,接着容易转化为愤怒,迁怒于医护人员或医院,同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如辱骂、威胁或攻击医护人员。
“许多医疗纠纷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医患双方不良心理造成的,如医护人员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患方对医院不切实际的要求及医患双方本身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位卫生部门的官员表示。
医疗纠纷的频繁发生使医务人员尤其是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形成了循环效应。“根本原因还是医疗体制和医院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刘玉斌指出。
刘玉斌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成功,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如医院为追求利益公益以致性淡化,医生收受红包、回扣等,大大损害了医院医生应有的形象,加深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另外,许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僵化,对医生只有惩罚、没有鼓励的纪检措施也加重了医生的心理危机。
